從女性觀點,思考什麼是「每個人的都市」

在加拿大 Mount Allison University 教授「都市與性別」的 Leslie Kern 寫了一本「Feminist City: Claiming Space in a Man-made World」,今天想介紹裡面的一部分。

北美的都市化一直面臨到規模化的危機,跟都市相關的政策或是空間設備的增加,都需要基於市場原理進行討論。這樣的話,許多友善步行者或是環境相關的議題,要不然就需要以「外加的解決方案」進行,要不就被直接忽視,總之,美國的都市化風景在過去數十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另外一方面,歐洲都市政策採用的「性別平等」觀點,則深深影響到都市開發的基本邏輯。有些都市甚至喊出「性平都市」的口號,將性別平等轉換成為主流觀點。例如維也納就是一個例子,都市計畫裡維也納將教育與健康設備也作為主流觀點,提出「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都市資源」,讓步行者與公共交通代替車輛,或者是重新建立住宅區的健康醫療整備。或者是在斯德哥爾摩,連冬季的掃雪都是以步行者多的地方開始進行清理,再來是巴士專用道,讓女性,小朋友與年長者都可以順利的運用公共交通工具移動。

但是事情也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順利,事實上性平都市的思考法也有現實限制。已經存在的性別規範(Gender Norms)會成為攻擊的目標,讓一些未能獲得正確報酬的(Paid/Unpaid )工作的性別觀念更加強化。例如書標上「為了女性的都市」本身,就以成婚、健康的母親、白領或粉領階級(看護、社工、教育者或是秘書等等,傳統以女性印象為主),這些接受低薪甚至無償勞動的人們,再怎麼友善都市化並無法解決他們身為少數族群的問題,進而造成對立。

真正的,本質上建立起性平(女性)為目標的都市化,得要從傳統「父母與小孩的核心家庭」中脫離,而現在的住宅設計、公共交通、鄰近公共建設幾乎都是以此觀念進行。如果以「健康且愛運動的男性中心」思考的話,會建立起一座座的運動中心,但忘了郊外的寡婦、低收入戶、同性族群或是高齡無法行動者的需求。如何建立起每個人都能夠平等使用公共機構,能夠獲得都市生活的最低勞務薪資需求,甚至是食物安全等等,都能夠挽救許多邊緣家庭,這也才是都市計畫的目的。

性平都市不是拿來解決物理或是社會的高牆,而是將牆本身轉換成門,讓不管什麼樣的身體都能夠進入。在現在人種差別的時代,空間該提供重要性變大,如何維持「普遍原則」是未來都市的重點。

How to Rebuild Cities for Caregiving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