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眼見為憑,資訊視覺化設計讓人更清晰

資訊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經過幾個研究階段的演進,已經是個很明確的設計範疇。資訊視覺設計師擔任資料轉化成為資訊圖表的任務,在許多媒體公司裡已經有正式編制。專業處理這類型的設計公司還是很少,能夠成功商轉並不容易,必須要同時理解資料以及相對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行。

如果談到有甚麼成功案例的話,Staman Design就是一個例子。Staman Design 由 Eric Rodenbeck 所創立,以城市地圖資訊為基礎,進行不同維度的資訊視覺化。例如與WHO兒童福利部門合作的光度視覺演算,以了解第三世界對於光線的需求,或者是AirBnB的前50大旅遊城市的旅人規劃,都是可以以地理結合其他的訊息,一目瞭然了解目前的狀況。

其中最特別的是跟達賴喇嘛合作,進行「情緒地圖(Atlas of Emotions)」的專案。

故事緣起於有一天達賴喇嘛問他的朋友 Paul Ekman(Paul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家,不過在這裡我們還是回到本題),有沒有機會把他們討論的觀點集合起來成為一個情緒地圖。因為帶有西方觀點的 Paul 與東方觀點的達賴其實對於情緒有不同看法,對於科學性的研究情緒也有不同成果。如果只有參與討論的幾個人才能得知的話,實在是很可惜。如果能夠有科學性的情緒普遍研究,就必須要有一個基礎理解方式才行。

於是 Staman Design 幫忙發展的情緒地圖就是將幾個基礎的人類情緒,例如生氣、恐懼、悲傷、噁心與喜悅,能夠透過圖的形式了解彼此的距離範圍。這個專案進行到最後,發現在許多關鍵訊息上,採用資訊視覺化之後變得更清晰了。像是每個獨立的情緒其實都跟其他的情緒有些交集:生氣跟較多情緒連結在一起,如果是噁心的話就非常少。這兩方也對應出來不同情緒表達。

當人們在冷靜的時候可以清楚理解情緒所在,也能夠為自己與世界帶來智慧,不會受到單一情緒的影響。或許在疫情仍然持續的過程中,情緒地圖能讓我們「看到」這一點,回到冷靜。

Introducing the Atlas of Emotions, our new project with the Dalai Lama and Paul & Eve Ekman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