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之後,還有什麼創新?

自從智慧型手機佔據了所有創新者的眼光之後,許多人就在預測下一波創新,可能是5G、AIoT或者是FinTech等等不同領域,不過,沒有一個能夠抵得過手機,能夠產生如此大的衝擊。

就算扣掉無法使用手機的小孩與老人,全世界約有40億支手機在運作著,這是從大型主機、個人電腦到網際網路無法達到的數字,而且新的技術如電池、IoT、無人機 Drone、3D印表機、量子電腦,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可能都無法超過手機市場,更不要說超越手機的存在幾乎不存在。現實來說,目前如果把心力放在未來技術,還不如放在手機(軟硬體)來得實際,畢竟這已經被證明是可獲利,也在人類活動中佔了前無所有的地位。

Benedict Evans 的文中,仔細的討論了手機之後的創新,會往何處走。他比喻「大型主機、個人電腦到網際網路」是道路的話,「資料庫、伺服器、開源軟體、雲運算」就是地下水,表面上看不出來有什麼變化。從地下水道的延長線看來,即使雲運算能夠達到服務即運算(SaaS)的目標,目前也僅有25%的企業將自己的日常運籌放在雲端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也有可能到此為止)。未來應該還是會以人工智慧-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為創新的源頭,這也是企業放棄自建雲,朝向雲端服務的原因與基礎。

Benedict Evans 也舉出,在汽車發展的前50年,便宜、功能多、有設計感的汽車種類一下子爆發出來,漸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汽車產業鏈。但是後面的50年,是以當代汽車為主體,周邊都市、文化與配件等次級創新一個個出現,例如麥當勞出現了得來速,讓每個人可以不用下車就可以拿到食物,或者機場附近出現了Hertz租車服務,郊外的Wallmart購物中心等等,都是以汽車為中心的創新思考模式,他們並不是改變了汽車,而是觀察到汽車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手機之後是什麼?在技術發展的歷史上可以看出來,未來可能也會從「手機為中心」出現許多服務創新模式,Uber或AriBnB可能只是前菜,更深入的創新例如Square、C3.ai、Palantir都還在起步。與其問手機之後會不會是那些AIoT或是量子電腦技術,不如重新回到道路與地下水道:手機與人工智慧會如何改變生活,或許會有新發現。

What comes after smartphones?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