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瓶咖啡思考新環保

每年人類丟棄 2,500 億個紙杯,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以及造成許多環境垃圾壓力,跟寶特瓶一樣是個極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像是麥當勞與星巴克等大企業,都寄望在更友善環境的拋棄式紙杯、能被生物分解的材料、或者是可回收的生產與丟棄流程,以取代一次性紙杯。

藍瓶咖啡(Blue Bottle)可不這樣想,CEO Bryan Meehan 在他個人部落格表示,將在灣區實驗不提供顧客紙杯的服務。換句話說,顧客需要自帶杯子,或者是需要付3-5塊美元押金使用「重複使用的生質環保杯」。實際上也能單買藍瓶杯,不過得要價16美金,付押金當然看起來比較便宜。

Bryan 顯然認為這是一個瘋狂的實驗,尤其是在顧客必須使用隨身杯,或是必須要付出押金才能購買一杯咖啡,自然減少過路客的購買意願。相對的店家也多了清洗杯子的工作量。如果顧客體驗不好的話,也有可能失敗回到原點(提供紙杯或是想其他方法)。在 Fast Company 報導中,雖然顧客得要忍受這些不方便,但是參與實驗本身還是滿有意義:顧客能夠知道押金杯所花費的眾多成本之外,店家也可以知道顧客反應,作為未來回收服務的參考。

不過,我們還是回來談談為什麼藍瓶刻意避開自動分解的一次性材料,特意選擇重複使用的生質環保杯(Eco Cup)?

eco coffee cup設計的生質環保杯,使用甘蔗皮與其他生質纖維的回收材料,杯蓋則是玉米塑膠、大豆與少於3%的蛋白精合成,可以耐水洗,即使丟棄也能自然分解。除了裝飲料之外,2019年後生產的生質環保杯也適用微波爐加熱,且通過大部分的食品安全檢測。

重複使用的生質杯實驗除了藍瓶之外,其他地方例如英國的 Cup Club 也提供了店家的回收與清潔網絡。藍瓶實驗看起來沒有什麼了不起,許多顧客因為沒有紙杯憤而拒絕消費、因為要收押金而感到不滿、甚至店家要清潔多出來的咖啡杯而感到困擾、有時還會造成服務品質低落等等的負面影響。但站在品牌的角度上來說,提供環保選項可能是未來商業競爭的基礎。星巴可本來就對自帶杯子的客人提供10%的優惠,長久看來給了顧客自帶杯子的理由,也減少本身紙杯的消耗,可謂一舉兩得。

對於顧客來說,沒有什麼對損害自身利益來得敏感,但如果環保跟顧客權益能夠得到平衡,未來才有機會減緩環境傷害,期待以後能夠看到更多案例。

Blue Bottle wants you to bring your own coffee cup – or pay up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