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聲音,捕捉視覺之外的聽覺神經

人類主要還是以眼睛的視覺資訊為接收訊號的方法,聽覺只佔了10%,卻有許多重要的因素在裡面。有時候我們光聽就能夠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或者是有些熟悉的聲音讓我們能夠確認時間或狀況。如果我們能夠設計聲音的話,就能夠傳遞比單靠視覺更完整的使用者體驗(UX)。

人機互動早在1980年代開始就進行可聽化(sonification)的研究,舉例來說,許多人都認為車子的紮實性都關門的那一聲「碰」有關係,甚至有人以此憑據國產車與進口車的差別。但報導卻顯示,BENZ車廠甚至會僱用一群聲音工程師專門設計音效,包含車門結構、門鎖與封條等零件,經過長期調教才讓所有車系的關門聲一致。所以,關門的聲音即使與車輛整體品質無關,卻是個影響人們購買決策的關鍵。

其他跟車子有關的聲音很多,例如電動車幾乎沒有引擎聲音,造成駕駛不清楚到底是否有在動作,於是設計了汽油引擎般(聲音卻小很多)的音量。其他還有[提醒用路人的警告音](Pedestrian warning noise in electric cars)等等,以前是為了迎合市場的被動設計聲音,現在需要比較主動的態度才行。並且,各車廠的聲音工程團隊可能會製造出不同種類的警示音,如何獲得一致性的設計,可能是將來的挑戰。

除了車子之外,其他許多日常生活的聲音,如果能夠蒐集並找到實用功能的話,應用面其實是相當廣的。

例如井出(聲音)研究所跟跟萊雅(Loreal)合作,將頭髮的狀態用音樂表現。就像是用手撥頭髮就能知道毛髮的健康狀態,摩擦聲音雖然非常細微,卻能夠感覺表面構造是否粗糙。如果我們將毛髮表面的摩擦聲音轉換成音樂的話,誰都可以很容易的判斷毛髮的健康狀態。如何做到呢?他們以摩擦音頻用獨自的演算法轉換成高低、音色與音頻調整,能夠自動轉換成為音樂。於是,粗糙毛髮的摩擦聲音會產生比較大聲的音樂,健康毛髮則是細緻的聲音。這項技術也獲得第29屆國際化妝品技術大會的優秀獎「IFSCC 基礎研究獎」的表揚。

此外,人人即將都有無線耳機的未來之下,如何在穿戴防音耳機之下又能夠感受到外部環境的聲音,或者是語音跟其他物件「說話」,都是可能的設計場景。聽覺將會佔有介面設計的一席之地,這只不過剛開始而已。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