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心理健康,瘋子與正常人差異何在?

當我們討論所謂的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會連到正面、積極、開放或是平衡等等現象名詞,而且漸漸成為追求的人生目標之一。使用層面也從心理醫師專家到日常生活對話,不管是誰,只要講到心理健康總是全神貫注,深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

Huw Green 不覺得如此。身為專攻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心理臨床醫生,Huw Green 認為 Z 世代根本不在意心理健康議題,反而排除引起感覺統合失調症的可能。她指出像 TikTok 或是 Instagram 社群網路強調展現個性,吸引青少年互動變成重度使用者,無法發現現實世界與社群網路的差距,感覺統合差距過大造成自殺或是傷害別人,而造成憾事。

她的觀察影響許多同樣觀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臨床心理醫師關注,Lily Green 即是其中一人,TED 演講中直接將 Z 世代心理健康危機稱為「下一波傳染病」,提倡所有青少年都需接受心理治療或相關處置。當然這番言論也受到衛道人士批評,認為太過社會優生理論,根本沒有這麼多青少年有心理疾病。

正反兩面討論之下,我們現在只知道心理健康定義太過廣泛,對於專業心理醫生來說,要如何判別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是一門大學問。正面積極思考的人會因為某些狀況逼迫,做出超越自身認知的傷害行為,或是路上騷擾嫌疑犯,其實心理狀況極為正常,社會卻要他接受心理輔導等狀況。「我只學到要謙虛的判斷,所謂的心理健康正常人可能毫無判斷標準」,Huw Green 表示。

心理是否健康對社會或個人都是困難議題,或者我們也不需要畫出一條線,超線就是瘋子;或是自認心理健康,卻只是狀況還沒到。更多對話與同理心或許是人類從深淵爬起的重要線索,我們必須要更有意識,也更放鬆去面對這一切。

We Have Reached Peak ‘Mental Health’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