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咖啡店的樂趣,第三波咖啡該何去何從?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的西洋運動,引起大眾對咖啡的興趣,特別的是日本特愛濾過式咖啡風味,更甚者還有虹吸式咖啡等專業器具,愛好者也就逐漸成為器具控。

泉野かおり出生在咖啡文化濃厚的岐阜縣,在這裡每天來上一兩杯咖啡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因為如此,當她踏上尋找咖啡農園的路程之時,也發現了文化上的不同。首先,咖啡是從咖啡果實中間,將果肉摘除後的果核,也就說,咖啡其實是水果。在喝咖啡之前,很少人能夠理解到這點。

濾過式咖啡與快煮的麥當勞咖啡或是濃縮花式咖啡不同,濾過式不只是將熱水倒入的器具而已 ,需要特別花時間細細品嘗,處理不好的話還可能萃取出過多苦澀風味,也不怎麼討喜,自然而然在世界的咖啡文化中就顯得非常獨特。

在美國,雖然是由藍瓶開始所謂的「第三波咖啡文化」,意義就在於提供更為本質風味的咖啡,固然是從快煮義式咖啡的反思,但許多人也批評第三波咖啡根本就是在延續原來日本的喫茶文化,並無新意。

第三波咖啡的本質可能就是從功能性飲品(在1950年代時也被當作是藥品過),過渡到以果實為中心的咖啡文化,這也是在過去通常是深焙的咖啡豆,出現了淺焙的選項,能享用多樣的果香與花香。咖啡也不是飲食的附屬,而是能單獨存在的飲品。

她觀察第三波咖啡文化中,「尺寸」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元素:美國尺寸對於咖啡杯的大小,跟日本文化中尺寸的觀念差異,造成了根本原因上的不同。小杯文化盛行的日本,或者濃縮咖啡的特小杯適合在吧台上一口喝完,都無法想像美國的小杯幾乎等於中杯甚至大杯的情況。美國習慣咖啡是即飲情況下,大杯咖啡反而是主流。

尺寸來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原則,第三波咖啡並非像義式咖啡咖啡有同樣尺寸,反而顯得有趣。小費文化也是重要的元素。歐美到哪裡都要給小費,就連咖啡吧也不能避免。這樣一來,外帶咖啡吧慢慢轉型成為能夠坐下來聊聊天享受咖啡的第三方空間,就能夠理解了。

雖然是討論咖啡文化,在紐約,現在反而是茶文化當道。抹茶吧 Macha BAR 可以說是紐約客最潮的聚會聖地,客層基本上都是女性,而且店裡也宣傳抹茶是咖啡與能量飲料最好的替代品:咖啡因成分低,能夠補給維他命C等多樣微量元素,對於健康生活有助益等等。有名的品牌像是澳洲的T2茶,還有現煮抹茶服務。

不過因為是美國嘛,但是尺寸還是一樣大就是。

『サードウェイブを知りたいカフェの旅』第二回:バンクーバーで見た無料の一杯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