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一篇文章,探討了數位社會中死亡的本質。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但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網絡化,甚至是一個虛擬空間。在網絡上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認為,在這個舞台上,虛擬比現實世界的生活更重要。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自稱是數位人,因為他們的工作、社交、戀愛和購物都遠離了與他人的實際互動。 隨著虛擬世界的發展,這些新的自我認知方式變得更加明顯。
Jeanette Winterson 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你和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在網路上建立了友情,你怎麽知道他是否已經死了? 答案是我們不知道。如果虛擬世界繼續無縫進行,我們照常在資訊空間中見面,我們怎麼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死亡?溫特森還指出,人類竭盡所能地逃避生物存在(也許這就是我們抗拒衰老和化妝的部分原因)。 大多數人或生物只利用了身體的部分潛能,甚至願意從身體中解放出來,對他們來說,身體是一個令人失望和厭惡的地方。
鬼魂是死人的靈魂,化身是活人的數位攣生雙胞胎,但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不是「真實的」。對鬼魂對比,真實是一個棘手的字。它不再是一個基於事實的實體名詞。物質世界不再是唯一的真實,人類會做白日夢、也會想像。一切事物的開始都是某人腦中的想法。非物質世界是巨大而深奧的。
閱讀這篇文章時,我相信兩者之間的界限將會消失。 當然,在不遠的將來,與你在線互動的人就是一個死人,而你在(如果不希望)死後繼續在網上生活也並非不可能。你的本質是什麼,你是由什麼構成的?這可以針對人類。或者是一個超人類、後人類、虛擬頭像、或者是鬼魂。
數位社會的鬼魂,對應的不再是真實世界,或許我們應該討論:鬼魂為什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