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最大新聞,就是編輯者松岡正剛在8/12逝世,在日本文化界引起不小波瀾。松岡正剛先生中文資料不多,只能說可惜,本文作為一份中文的追思文,希望讓大家多多認識松岡正剛的事蹟。
我找到一篇陳巍仁(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的文章,說明松岡正剛生前所提倡的編輯工學,寫得極好:
他認為松岡正剛所提倡的「編輯工學」,其核心要義就是,當代的困境絕非缺乏資訊,而是資訊太多,如果資訊未經篩選編排,並精準送至需要的人手中,絕大多數的資訊便會被浪費掉,使用者也如大海尋針,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迷失目的。而這一切,就需要專業編輯來幫忙。
過去聽到編輯,僅會讓人想到書籍雜誌的製作者,但新時代的編輯,則是把龐雜資訊整理出意義的人,這是一門講究科學與邏輯的技藝,更可有巨大產值,故應以工程學視之。松岡正剛於1987年成立編輯工學研究所,推廣理念至今已大有所成。
陳教授的說明讓我們了解松岡先生的起心動念,建立編輯系統的確是每個國家文化工程之一。不過,我還是認為松岡先生的最大功績可能還是對於日本文化的精細觀察。「日本文化的核心(日本文化の核心)」就是代表作之一。
松岡先生從反思日本神話的構造開始,引申帶出一系列可能,進而探索近代日本文化構造。日本文化既是單一的,又是多樣的,吸收、斬斷、重塑的時代循環之中,不斷豐富自己、革新自己、回歸自己。所以,跟台灣熟知的「菊與刀」日本文化論述產生極大的差異:畢竟那些日本文化裡的深邃、曖昧的部分要如何解析、理解、過濾,才能凝結出日本文化的剪影。
所以,如果說日本文化就是從不間斷的編輯與重組,就像是「和風洋魂」牛仔褲在日本重新被演繹成文化的一部分,松岡先生的編輯工學也同樣是以工學系統取代編輯直覺,配合日本文化裡的多樣性土壤,展現非常不同的文化表現。
同樣對於新媒體的投入也讓我十分詫異,早在 2002 年他開始網路書評活動,名為千夜千冊的網站誕生了。
千夜千冊總共更新 22 年,總共1805夜的內容。包含日本文化、藝術、生命科學與資訊工學等,幾乎全方面改寫我對於知識編輯的認知。舉例來說好了,以我最熟悉的設計知識(デザイン知)裡,西方設計教育裡的設計常被當作創意的一環,不過,日本設計總是讓人相當迷惑,這些設計創意是從何而來?就讓我引用、翻譯其內容章節,就能夠一覽無遺:
第一章:形式即生命
前半部分鋪陳了「形式」的一千零一夜,闡明了設計如何「去標記」自然、母體,以及「形式」最初是如何在自然中產生和決定的。聚焦於形式、圖像與表現的知識領域。
第二章:感知與設計
本章以 Uexküll 的《Ringworld》開場,接著鋪陳處理感知。Paul Klee 認為「分割」是形式最重要的一環。 Donald Norman 質疑什麼是設計,他借鑒了尋找「形式」的格式塔知覺、著重於物件對知覺影響的 視覺認知(affordance)以及認知工程。
第三章:從技術到表象
本章探討明治至昭和時期日本現代設計的曙光,以日本形式感的代表「凹凸反曲線(てりむくり)」和伊藤忠太的母體原型為題。悄聲細語的木工工具,以及平田木工大師的煙火人生,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的「新視野」(New Vision)影響整體視覺構想。
第四章:設計師的意向
與許多設計師互動過的松岡,將擁有稠密又酷炫「設計夢」的創作者的書籍排成一排。 Bruno Munari、Sottsass、杉浦康平、堀内誠一、石岡瑛子、内田繁、川崎和男、山中俊治、鈴木一誌都在這裡。
松岡先生不直接討論形式,而是將形式當成是知識表現的一環,而設計方法論即是展現每個設計師世界觀。換句話說,我認為他挑戰日本設計裡的陰翳美學,從選擇主題開始,松岡先生就認為設計雖然借用認知心理與工程知識,不過回到創作本身還是獨立知識,無法單一評價。
所以說,未來手帖也是借鏡千夜千冊而存在,我仍舊認為「未來」並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系統性探索的方法論。雖然仍然差得遠,自己也不是編輯或專業評論者,但是,對於探索非常有興趣的我,如果沒有看到千夜千冊,可能也沒有機會累積。在此是非常感謝的。
松岡正剛先生、希望在天上一切都好,ご冥福をお祈りします。
關於松岡正剛
松岡正剛,1944年生於京都。先鋒雜誌《游》的主編;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帝冢山學院大學教授;現任編輯工學研究所所長、ISIS編輯學校(世界首個互聯網編輯學校)校長。作為對日本影響深遠的編輯泰斗,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便活躍在日本知識界。他也被山本耀司視為偶像,邀請參加走秀。從1971年創刊的雜誌《游》開始,到創立編輯工學,再到《千夜千冊》的連載,他牽引着日本文化、藝術與媒體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