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即介面

角色即介面

作家 Henrik Carlsen – Escaping Flatland 電子報對網路時代的角色認同有一段有趣的討論。

他以自己寫作歷程為例,如果沒有網路的話,許多人根本沒有機會在公共場合發表意見,Henrik Carlsen 就是以網路寫作方式成名。常常有人請教如何成為像他一樣的人,他的建議是隨便創造一個「人設」,如果不成功,就把它刪掉,再創造一個新的角色就好。但接受建議的人往往覺得這種方式不真實、不誠實,但真實情況就是如此。

Henrik Carlsen 覺得真實性不在於角色本身是否跟自己相符,而是在於使用角色的方法。過去也有很多例子,像是許多人用筆名寫作一些與本人人設完全無關的作品,也能讓人接觸到原本欠缺的部分,這是真實人設完全無法做到的地步。

Henrik Carlsen 也引用哲學家 Søren Kierkegaard 的一段故事,說明筆名或是角色都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的「社會技術」。畢竟在網路時代,身分只是一個介面,通過介面要讓人如何理解「真實的自我」、重視靈魂的聲音是很重要的,但只有非常有限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而輸出也只是表達這個人的某個面向。

或者說,「真實」才是重點。過去網路跟實體世界以前是有差距的,現在差距縮小了,像是我在離線狀態下玩了更深層次的遊戲,我覺得這樣做很安全,人們嘲笑我也沒關係。但是,網路遊戲讓我體驗到更認真、更有主動性、更有愛心的感覺。使用網路人設也是一樣的思考邏輯。

這或許說明,為什麼我們使用未來手帖的人設進行寫作,通過「未來」這個介面,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欠缺的部分,自己也只是在找尋的人之一而已。

Pseudonyms lets you practice agency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