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乏味的發表會,Cinema Mode 是唯一亮點?

Apple 發表會都會讓我寫出一篇長篇大論,討論科技、人性與創新的關係,但今年的 #AppleEvent2021 除了鏡頭或是軟體模擬的漸進式改進之外,沒了。

對,沒了。

#iPhone 依然會大賣,不過 Apple 硬體可能就是整個消費性電子的縮影:缺貨影響創新。

看完發表會後我在推特上講了這樣一段話,雖然有可能講太早,有點擔心是不是有什麼我疏忽的?而後還是仔細看看有什麼疏忽的。這次的亮點是螢幕與鏡頭不用說,唯一值得說的:Cinema Mode,電影模式。在電影模式中可以追蹤多重角色,後製景深還是相當有特色,硬是要比較的話,電影模式也是將肖像模式 Portrait Mode 做了動態處理,應該還好?

覺得好像不只如此。

電影模式讓我想到 1880 年電影發明與發展初期的勒普杭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他發明一款 16 個鏡頭的交互攝影組,再用軟質膠片拍攝對象通過,最後終於發明只要一個鏡頭,加上線性膠片,就等於是現代動態攝影的原型。

16個鏡頭分別在左右兩排,看得出來過去是想要增加鏡頭數量,並非改善膠捲。

寫這麼一大段並非吊書袋,而是我突然意識到電影攝影到現代仍然還是以「單一鏡頭」與「快速動態圖片」組合,「多鏡頭」與快速動態圖片的創新可能從來沒人想過。多鏡頭的魅力就在容納景深、物件與場景的相互配合,後製景深可能只是簡單的應用。如果我們運用兩台 iPhone 模擬雙眼(共六個鏡頭)的話,應該就是完全的 3D 景深影像,不會是像現在扁平的構圖,能更引人入勝。

回來講勒普杭斯,天才般的發明創新引起世界轟動後,他離開法國去美國紐約,打算一展長才。一到紐約什麼都還沒開始,隨即發生了離奇的失蹤事件,失蹤後從來沒有人再看過他。報導可能是自殺,也有可能是被某個覬覦才能的人奪走性命,或者只是單純的意外事件,沒人知道。不過,他離世後的百年,iPhone 重新定義動態攝影,用的還是交互攝影原型。可能 Apple 工程師並不是這樣想的,單純我個人的猜想而已。

我不認為有電影導演會用 iPhone 拍電影,有太多因素影響動態拍攝,可調控的光源可能才是重點。但是,小成本的動畫製作或是獨立電影有可能直接用 iPhone 拍攝,就像是許多短片用單眼 DSLR 一樣,iPhone 出現鏡頭外掛配件也根本不是個問題。問題可能會放在,太多鏡頭導致體積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可能跟勒普勒斯一樣,重新發明一款真正的多鏡頭合一的光學鏡頭?

這就等哪次 Apple 發表會給我們驚喜啦~

Whodunnit | Cinematic mode | iPhone 13 | Apple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