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 2024

WWDC 2024

, ,

每一年未來手帖都是從設計角度解析 WWDC,對於設計師來說,WWDC 裡面顯示出的設計趨勢與細節,對於產品規劃上有不小的影響力,像是 2022 年機器學習與 IoT 結合的趨勢,或是 2023 年看到 Vision Pro 開啟新一波空間運算的可能性,加上虛擬人像與個人化已經是設計師的提案標配。

不過,今年 WWDC 接在 Computex 之後,有點接續 AI 硬體浪潮之下,我本來希望看到 Apple 如何在作業系統系統層面全面應用人工智能,坦白說成果卻有點失望。Apple 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以非常細微的互動做為人性關懷的表現,像是很久以前的呼吸燈,或是各式各樣的小圖示,這次只有看到調節音量的視覺表現還不錯,並沒有看到更有想像力的互動表現,有點可惜。

軟軟的調節音量按鍵感

討論人工智能之前

當數以百計的開發者更新中,我認為「照片」是最核心,也是改變幅度最大的一款更新:照片圖庫可以根據文本邏輯產生回憶影片、更改錶面、整合到 Vision Pro 瀏覽、整合進人工智能生成各式各樣的 Genmoji,看似平淡無奇的照面概念更新,可以想像花費極大功夫。

這讓我意識到 Apple 設計風格隨著 Jony Ive 時代的低調(Subtle),現在已經轉向生動(Life-like),像是個人化、舒適(at home)、安全感(safe)等等,到現在成為整場發表會的基調,可惜的是,這種底層價值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更不要說轉化成設計語言有多麼困難。另外就是,當 Apple 護城河從設計到隱私保護等價值,為此使用者要付出多少價格,才是大家關心的地方。

這就讓我放在前提,我們來看看新一代的人工智能。

Apple Intelligence

Apple 其實是人工智能的重度玩家,1993年已經有自然語言運算(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更不要說前幾年把 Deep Learning 放進晶片處理器裡,但就是很神奇的沒有大語言模型(這可能跟很節制的收集使用者數據有關)。這次媒體紛紛預測 ChatGPT 將是第一波整合進入 Siri 語音控制介面,到底 Apple 要如何運作屬於自己的人工智能。

不意外的如預期稱為 Apple Intelligence,跟人工智能縮寫 AI 一樣,Apple Intelligence 縮寫也是 AI。

討論之前,我想要提及一段歷史:iCloud。

iCloud 過去稱為 MobileMe,現在已經是每個人手機上都有的雲端服務。但在 2011 年發表時,許多人是不看好 Apple 開發雲端服務,最重要的理由是 Apple 並沒有伺服器與相關服務開發的經驗。這也是正確的,因為 iCloud 只是一層容易使用的介面,系統架構是由亞馬遜的 AWS 與微軟 Azure 提供 API 使用。後來 Apple 不知原因放棄 Azure,加入 Google Cloud Platform 運行 iCloud。

iCloud 讓我想到大語言模型,老實說 Apple 並不是「放棄」建立自己的大語言模型,而是一開始搞不好就沒有打算要自建,就跟 iCloud 一樣。評估重點來自於這個服務是否能夠產生商業價值,也就是會有多少人「購買」服務。Apple Intelligence 或許提供平價免費的版本,這也是我們發表會看得到的部分,供大部分場景使用。因為人工智能會在甚麼地方產生價值是開發者一大痛點,接下來就是讓各個開發者如何應用 Apple Intelligence API 開發服務,我好奇的是 Apple 明年是否會有 Apple Intelligence+,跟 iCloud 加大容量一樣,現在先開放出來試試水溫。

這另外代表的意義在於商業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在許多地方取得勝利,也成功讓資本市場買單,但是使用者付費使用的情況卻非常少(前述有報告顯示世界上有極低比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甚至還有地區不知情)。就像 10 年前移動網路 + 智慧型手機成功孕育出 UBER、NETFLIX、AirBnB 等創新,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現在只看得到一個聊天介面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痛點,如何產出新的商業模型是個重要挑戰。

Next Game Changer 會在哪裡?娛樂、生產力、內容產出都已經有服務之後,還有哪些我們還沒有感覺到的需求開發,這個得好好思考。

今年沒看到的小東西們

CarPlay,在語音互動逐漸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入口時,居然沒有在車上有任何更新,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另外,有關於 SaaS 軟體服務(Sharing Keys、Tap to Pay、Apple Pay)幾乎都沒有消息,還在想說是否被 Apple Intelligence 所取代,交易場景還沒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發揮的餘地。當微軟打算用 Azure AI 圈住開發者,Apple 反而是想要反其道而行,以地端服務取代大部分開發者想要解決的使用者痛點,這點其實對生態圈是極為不利的。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nvidia + CUDA 降低大部分開發者想做圖形或平行運算的門檻,這個成果反應在催生氣象預測、金融模型預測或是大型雲端軟體服務。同樣的狀況在微軟 Azure 逐漸開放人工智能 API 後也看得到。但是 Apple + OpenAI(或者是 Google Gemini),卻讓許多新創一瞬之間失去可能性:Grammerly、Calender 與其他使用者喜愛的功能,被 Apple Intelligence 逐一替代,如此一來,為什麼開發者需要在 iPhone 上開發應用?更不要說,功能開發好還會被「致敬」,不如專心弄好內容與資料數據。

Apple Intelligence 導入得越多,越降低開發者意願。這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嗎?或者獨立開發者會越來越少,增加的是各式平台開發應用。當應用服務進入到資本遊戲,可能會對完整生態系產生一定衝擊。

當 Apple 轉頭,WWDC 從應用程式、晶片設計、服務、到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感覺再次走向封閉生態,好像再次看到 1990 年代再現。只是這一次,Stave Jobs 不會重生。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