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線上購物也得考慮社會參與

後疫情時代,線上購物也得考慮社會參與

傳染病大流行的時候,通常最困難的不是待在家,而是食物來源。

沒辦法出門購物的時候,許多人會選擇運用線上購物解決問題。如果是生活必需品的話應該只要挑選自己認識的品牌就沒問題,但是在線上購買食物卻非常挑戰現在的生活模式:首先購物者必須要計算出家庭使用的食材數量,也必須思考不能漏買任何一項,要不然還是要移動出門去商場購買。

疫情的時候大量囤積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緊急的情況之下計算食物的採購清單就像是拼圖,購物者不只是拚圖的人,食品製造者與物流業者也是這個拼圖者的一員。跟短期間待在賣場的購物者不同,搜集食材的業者還必須冒著感染風險進行工作,像是Walmart、McDonald’s、Amazon 等物流大公司還是在大賣場裡儲備夠多的食物,突然線上購買的需求產生的時候就必須要有大量人力加入。

換個角度想,如果這些公司能夠改變「配送」行為模式的話,相信也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許多品牌也能夠檢討疫情結束之後的商業模式,是否符合大規模隔離的需求。如果線上購買時多出「在地購買」的選項,就能夠得到附近農場或是牧場的食物,不僅能減少運送成本,也不需要太多包裝。

過去「在地購買」只是在賣場時吸引消費者的廣告工具,現在可以整合形成消費倫理的一環,也許是這些大企業可以思考的部分。許多小餐廳推出外帶與外送服務,看起來不再是短期的因應之道而已,必須要考慮長期間的負荷與消耗(當然也跟食材來源有關係)。最好是能夠跟物流結合,推出人權考量的外送服務。

未來有關於食物的消費選擇,將會是經濟復甦關鍵之一,確保每個人的安全,不只是消費者或是大公司應該要負的社會責任而已。

We’re Shopping a Ton Online. Let’s Be Conscientious About It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