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素養將成下個世代的共通原則

數位素養將成下個世代的共通原則

最近程式學習進入到中小學的課綱,雖然程式是電腦語言裡最基礎的部分,還是很難想像所有的人都學程式之後的世界。或許有些人認為以後將會是人工智慧(AI)的世界,不會寫程式就等於失去了解決電腦能力,但MIT 的學生 Blakeley Payne 卻不這麼想。

她認為最好學人工智慧的方式的起點,是先認清楚什麼是「倫理(ethics)」。

人工智慧的影響不再是傳統計算能力的增加,而是許多社會變化,甚至是決定的基礎都將會被改變。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因為要增加效率導入人工智慧,但將會大量解雇原有的員工,這個時候如何處理工作倫理?一份工作的背後不只是一個家庭,還有包括教育與醫療系統,所以「失業」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這個例子顯示出,即使人工智慧到了可以商業化的階段,卻還是比較少導入在辦公室工作的原因,因為倫理是考量因素裡的重點之一。

於是 Blakeley 編寫了開源的AI論理教學,針對10-14歲的高年級學生。尤其是在這階段的學生常常也是第一次接觸到程式語言,在學習之前要對人工智慧有思辨性的素養才行,這也是所謂「數位素養(Digital Proficiency)」。

數位素養處理許多有關於數位世界的倫理問題,像是上述的工作倫理,甚至技術倫理。比如說 AI 演算法,不只是一堆數字與公式的結合,而是處理一些具有政治性的訊息。現在很多我們的決定都已經被演算法制約,像是為什麼會持續看 Youtube 好幾個小時,或者是 Facebook 如何推薦你更多朋友(的朋友)等等,都是演算法的「功勞」。每個演算法都就會有所差異(bias),只要個人不在這個差異之內,馬上就是人工智慧選擇下的數位難民,可能一直接收到垃圾訊息,無法辨別資訊來源,或者是假訊息傳播的對象。

這也是教材的初衷,不只是教程式而已,而是程式前的素養教育。當然這也很適合親子自學,家庭一邊學習一邊了解所謂人工智慧並非都是彩虹般的未來。此時,素養將會是我們正確認知數位世界的關鍵(而不是寫程式)。

註:目前還沒有中文版,但是有德文與韓文版本,有興趣的應該可以直接跟原作者聯絡。

MIT developed a course to teach tweens about the ethics of AI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