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毫無疑問是非常不同的一年。流行傳染病、引起的經濟危機、BLM種族矛盾等等,都是這一年發生的事情(等等,這一年還沒過完?!)。美術館為了記錄這些故事,也提供給未來的人類一個回顧的機會,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儘量地蒐集自己的經驗給美術館。
紐約時報的文章中,就蒐集了相當多故事,例如醫師用手機在疫情嚴重時候紀錄嚴峻的醫療崩壞情景、導演紀錄肯德基州的BLM抗議運動、錄音師採集洛杉磯自家附近的聲音等,都是重要的紀錄。歷史就在這點點滴滴中被記錄起來,也許就在這再平常不過日子,過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再以後都成為特別的象徵。尤其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跟過去需要專業攝影師跟拍的紀錄片比較起來,更適合錄製田野紀錄。
例如 Norris,24歲的他利用手上有的攝影機與空拍機,在BLM的時期紀錄了遊行示威的過程,不管是警方發射瓦斯彈或是胡椒噴霧劑,都是他紀錄片的材料。經過社群網站快速分享,每個關心事件的人都能夠透過影像紀錄了解第一線發生的狀況,提供有別於主流媒體報導的角度。
不只是個人拍攝與蒐藏,其實各大博物館都想盡辦法在百年一次的時事中獲得重要證明。
Autry National Center 在社群網站上呼籲大家提供這類型的影片、日記或是自拍照,曼菲斯人權博物館也蒐集BLM相關的標語看板,希望遊行結束之後,標語可被仔細保存。紐約歷史協會也蒐集今年最具代表性的口罩等等。都是這些博物館蒐集的重要文獻。
「我們到現在,還不知道正在完成什麼樣的拼圖」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 Ansia Hartig 說,這也正是這些文獻存在的目的。
拜網路之賜,大規模的隔離日記在不同社群媒體上出現,也有影音或錄音等等不同的樣貌。不管怎麼說,如果我們要傳達給後世「2020年是怎麼樣的一年」,現在肯定是存在每個人手機裡的照片或是錄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