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Instagram

The Atalantic 報導中,我們看到一個 Instagram 世代正在終結。

對於印象中年輕人都愛 Instagram 印象中,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對年輕人來說一點都不奇怪:過去 Instagram 是以快速濾鏡相片分享的平台,現在則是以打心與留言回覆影響演算法,看不爽的使用者已經很多。就像是經營 Z 世代電子報「After School」的 Casey Lewis 就認為 Instagram 跟年輕世代的關係,就跟 Facebook 跟千禧年世代關係一樣,雖然有很多人用它,但不見得喜歡。

報導將全美 47 州約 14,500 人口的抽樣調查,只有 20% 將 Instagram 擺在最喜愛的社群平台,對比起第一名 TikTok,第二名 Snapchat,看起來有不小差距。Instagram 近來一連串改變社群演算法動作,狂抄其他社群平台功能,四不像行為讓年輕世代反感。攝影師 Tati Bruening 發起「讓 Instagram 再次偉大(Make Instagram Instagram Again)」呼籲活動,更有超過 200 萬人打心,更顯示大家不是喜歡用,而是不得已而用。

從華爾街日報所得到的內部文件數據,Instagram Reel (「學習」TikTok 短影音之作)每日觀看時間為 1760 萬小時,比起 TikTok 每日 19,870 萬小時觀看時間,僅僅為十分之一,且近幾個月來衰退 13.6%。如果要計算網紅貢獻度,2015 年網紅 Now Tilghman 加入 Instagram 時約有 40 萬人追蹤,一則貼文都可以收到幾百塊到一萬美金的廣告分潤,近五年以來則衰退 80%。從他現在放棄 Instagram 轉換跑道到 Substack,看起來對創作者來說,經營 Instagram 已經是個不賺錢的生意。

像是年輕人在 Instagram 上發文只是為了表示自己還活著,或者是拿來跟家人朋友聯繫,就是因為發文本身已經是一種「尷尬表現」,而不是原本的創作。創作風潮逐漸從 Cool 轉成 Cringe(感到尷尬的意思),是這篇文章帶給我們最大的洞察。所有社群平台都應該避免使用者感到尷尬,這是原本不太會注意到的人性缺口,沒人想到「尷尬」可能社群平台是最大的問題,而不是那些新功能。

Instagram 雖然可能不會死,但社群平台上需求變化之快,可能連經營者都無法掌握。此時越是仔細觀察使用者動向,就越能找出核心需求,最終誰會勝出?只有那些不尷尬的使用者才知道了。

Instagram Is Over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