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電子錢包戰爭,對於交易的未來思考

如果十年前問我「現金」的概念是什麼,我可能會回答是經濟社會的重要憑證,但現在充滿電子交易的時代,「現金」反而變成一種落後的象徵。或許有人會認為只有相互的信任,現金才能夠成為交易的媒介,如果都是電子錢幣交易的話,非常容易成為社會威權的控制工具。但也有人認為電子交易才能加速下一代金融科技革命的產生,即使連洗錢也能夠被控制。有多種不同的聲音出現。

不過這就是人的社會之中永遠的議題:誰被取代了,誰又被推崇成為現代價值。

作者從其他觀點借鏡,或許可以看到另外一層意義。2019年日本金融科技界中,由阿里集團發行的PayPay以高額的回饋金橫掃了日本看似堅固的現金社會,許多電子錢包也風起雲湧,從便利商店(7-11)、電子商務類(MeriPay/Rakuten Pay)、交通類(Suica)等等,現在也有銀行虎視眈眈想要強佔這塊尚未滿足的處女地。

所以這篇文章以3年後的預想開始,觀察電子錢包(e-Wallet)競爭與合作的態勢,並且提出一些關鍵資訊。

作者指出,在日本的電子錢包競爭中,最強的並不是市占率最高的 PayPay,而是以社群網路為主的LINE Pay 才是核心角色。為什麼呢?因為 LINE Pay 交易商品中包含了消費性貸款、投資、保險等等,而且採取與其他金融機關合作的關係,交易過程中沒有仲介的問題。如此一來,也在最初的電子錢包戰爭中佔了先機。

不過電子錢包也非就此成為轉變個人消費行為的利器,最大的問題發生在電子錢包的使用率,這點有甚麼方法能夠解決呢?

目前從月次活耀使用者(MAU)指標來看,交通類的 Suica (類似台灣的悠遊卡)使用者大概800萬人,通路類的樂天 Edy 大概363萬人,這兩大主角相加起來,只不過1000萬人左右。由於此類型的電子錢包幾乎都是依靠交通以及周邊餐飲或零售業,所以電子錢包自身無法成為一個生態體系。

如此一來,目前預估6兆日圓的電子錢包也也只是最前面的嘗鮮者(Early Adaptor)的階段,離電子錢包普及的 45% 的佔有率有非常大的差距。

對於如何跨越這個「想用的人就去用:早期嚐鮮者」到「全部的人都有:真正普及」的門檻,作者提出了 4 項建議:

① 靠收取款項時所收的手續費→無法成為電子錢包獲利核心

零售業經由電子錢包業者收取款項時,必須付高達2.5%的手續費,甚至還有收到3%-5%的業者,也就是說2000日圓必須要付50元左右。由此可知電子錢包交易跟現在的信用卡消費,對於目前的零售店家其實沒有差別,更何況對擁有信用卡的銀行端而言,並沒有降低手續費的誘因,所以一直都會是固定金額。

這樣一來,擁有信用卡交易機制的店家也沒有需要推廣電子交易的必要。

不過對銀行端來看,這個應該需要獨立的收款項目,目前都放在消費者金融部門底下,但是實際上應該是法人金融的範圍,需要提供一定的優惠價格才行。如果電子錢包業者要脫離依存於零售交易的話,就必須要規劃成超過5000日圓以上才需要收取手續費,以下通通免費才能快速擴張。

② 開發一直能夠循環消費的誘因

沒有一家金融機構希望客人錢放進來之後,後續就沒有繼續使用,成為死亡金庫。所以高單價的儲值(並減少儲值次數)能夠解決 ① 的問題之外,也能夠重新投入到資金運用體系下。例如 Alipay 能夠運用高單價的投資信託功能進行資本市場的小額投資,也是非常重要的解法,這對於低利息的日本金融社會是相當難的事情。(譯注:台灣也是需要有個人小額投資的選項)

③ 電子錢包之間的交易

作者另外指出,如果高單價的儲值不容易發生的話,另外一個機會就是在不同電子錢包之間的個人交易,例如 PayPay 可以跟 LINE Pay 儲值或交換點數。因為電子錢包業者無法對於消費者收取手續費,所以看起來所有的業者根本不會做這件事情,但是如果能夠造成消費者間的大流行,就能夠帶動目前約500萬人的市場。

這個需求也一直存在,例如團購時的交易,或者是中午吃飯能夠互相分攤的時候,就迫使使用者必須要使用交易功能。

而且為了這些分攤付款需求而儲值的狀況也會常常發生,對於業者也是一項非常有誘因的開發需求。美國的 Venmo 、不需要電子錢包只需要電話號碼的 Zelle 也是類似的情境,越方便就越有擴散的可能性。

④ (社會觀點) 改變銀行體質,成為產業育成架構的新發明在哪裡

依靠持續漸進的社會文脈來看,不久的未來,如果電子錢包非常便利的提供交易的話,人們便會不向銀行投入資金,轉向投向電子錢包的懷抱。如此一來,間接會影響現在金融機關的體質,造成在銀行存錢是一件非常蠢的事情(譯注:零利率又無轉利用價值)。形成個人交易的直接金融的態勢。

現在電子錢包的流行,也是某種銀行經營的心結所產生,因為許多銀行經營者不認為現在的金融科技能夠「取代」現金與資產交易的本質。實際上銀行已經成為拖垮經濟的角色,但自己尚未發現而已。

例如AI的進化,能夠在審理放貸款案件時提供大量資料,加速融資的腳步。銀行卻不容易擁抱這些新科技,許多機會也就這樣流失掉,大部分的原因是這些流程都需要人類的經驗來做最後判斷。

照這邏輯推算,銀行會漸漸地產業證券化,有可能改變目前銀行對於新創產業過於保守的現狀。

小結

最後,如果3年之後,日本的電子錢包依然是現在的體制,交易市場大概200~500萬的月別活躍使用者,然後大概3~5個競爭者的話,就無法顛覆目前銀行的體制,生活上大概甚麼都不會變。但如果這過程中間有許多可能的科技發明,例如區塊鍊、數位幣、數位證券等等的新概念,很可能就會加速發展,一口氣擴散到所有的社會人群,也才能真正進行到電子錢包的戰爭。

モバイルウォレット(Pay)競争の行く末と課題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