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育兒腦如何形成,科學找出答案

男性對參與育兒活動參與率低,被視為提高生育率的一大挑戰,The Conversation 報導中,讓我們更加理解男性需要積極參與育兒的理由。文章裡闡述,美國男性參與育兒的時間比 50 年前提高了 3 倍,歐洲德國、瑞典與冰島也有同樣傾向,針對男性育兒活動的研究顯示孩子身體健康與認知能力都有顯著良好的成果。

孩子們看起來有正向影響,那男性本身是否有隨著參與育兒,又有什麼樣的影響?理論上大部分男性因為沒有經歷過懷孕與生產,對於自己如何成為父親這件事情一直都是個謎,「不知道這關我甚麼事」使得參與度過低。

最近有一份研究討論男性育兒對與自我認同的影響,發現許多有趣的事實。

南加大與馬德里大學研究團隊將 40 名即將成為父親的男性,於孕期與出生後6個月各檢測一次腦部核磁共振(MRI)。研究結果發現當父親後,腦內視覺處理、注意力與共感所在的大腦皮質層活動率,明顯看出比當父親前更為活躍。父親每天育兒所學習到的知識與實戰演練,跟人們重新學習新語言或是樂器的腦部變化很類似,研究團隊稱為「腦部可塑性」變高了。如果深入比較,美國父親活動度雖然有明顯提高,僅為西班牙父親的一半左右,據推測是西班牙有比較長時間的育兒假,能夠提供父親學習與理解育兒經驗時間所需。

以往類似的研究目標集中在女性育兒影響,思考男性或是身旁環境的影響因子的時候,能夠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對於提高生育率不再集中於女性角色,可能得出不同想法。對於未來育兒政策能夠有提供什麼樣的多樣性觀點,非常值得觀察。

Fatherhood changes men’s brains, according to before-and-after MRI scans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