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讓位的高齡化社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法國網球公開賽?納達爾(Rafael Nadal)與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皆超過 35 歲以上還在打球,真是網球高齡化的代表,更扯的是過去 17 次大獎賽中 15 次冠軍被這兩人所瓜分,完全超越過去對高齡運動員的想像。

高齡化社會雖然是既定趨勢,The Atlantic 報導裡指出除了運動,還有政治、科學、娛樂圈的主角紛紛都是這些高齡人士:Fortune 500 與 S&P 500 企業的新任 CEO 年齡,從 2005 年平均 46 歲上升到今年 55 歲;科學圈的物理與化學領域,諾貝爾得主基本上都是高齡者(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也要比氣長),美國衛生研究所的主要研究獎得年齡,也從平均 36 歲到 45 歲;更不要說娛樂圈也深受高齡化影響,電影男主角的平均年齡從 2001 年的 38 歲上升到 50 歲。

編輯 Derek Thompson 解釋高齡化現象為「Shazam 效應」(Shazam 是一款可以哼歌或偵測周圍歌曲的音樂軟體)。音樂圈裡本來就有預測閱聽者喜好的習慣,許多流行歌就是重複幾乎類似曲風,吸引更多人來聽,最後變成流行音樂傳統。現在這個工作從製作人轉向演算法,許多音樂公司投資演算法進行發掘更多流行語調曲目,相對的,投資在獨特音樂人的金額就變少了。相同於演算法,現在流行內容通常也是過去曾經廣傳過,甚至有些是重複出現而人們並不知情。

演算法之外,也要歸因於支持高齡化的食物、醫藥環境、經濟規則、工作準則等等都是由這些「主流」所創造,以往被視為獨特現在則是一般常識。目前位居領導者地位的高齡者,過去在沒有演算法時代多是特立獨行或是擁有自己原始想法,即使到現在仍舊認為自己可以扛起主流作法與文化。同時,無法成為責任中心的年輕人則紛紛選擇躺平,原因可能也是演算法所造成。

高齡者得要認知讓位也是一種智慧。就像是捍衛戰士即使大賣,下一個年輕阿湯哥也不可能從續集產生,年輕化也是社會風險規避的一部分,這有待更多選擇讓位的高齡者出現。

Why the Old Elite Spend So Much Time at Work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