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建樹的國家:美國

,

Noah Smith 討論美國為何一事無成,從交通、綠色能源到半導體工廠,如何受到地方政治團體與層層無下文的討論。他舉例 UC Berkely 建造學生宿舍的計畫被法院中止,原因是法院要求大學提出學生本身是否對環境造成危害,會不會因為學生過多造成地方仕紳化影響,或者是住宅區公園需要證明小孩尖叫聲音不會超過噪音域值,開始一堆毫無建樹的討論。

交通運輸系統也是如此。美國無法降低其碳足跡成本,其中一個因素是品質過低的大眾運輸系統,尤其是火車與地下鐵建造與營運品質根本無法跟歐洲任一條運輸線相提並論。每英里成本超支的狀況發生在使用過度昂貴的顧問、過大火車站、城市機構間協調成本。這也影響到綠色能源開發,去年 8 月撥出 4,000 億美金建出風能與太陽能設施,卻無法影響到民間企業,因為這些再生能源計畫面臨到不確定性實在太高。

他舉出崩潰的兩個主要因素:(1)拜登政府打擊中國採購,難以獲得零組件與材料,以及(2)一波為反對而反對的 Not in my backyard (NIMBY – 鄰避症候群)。鄰避症候群利用美國反鎖的環境審查法與其他相關法規,阻止任何不利環境的專案項目,並且導致美國無法建設可再生能源設備,更不要提風能、太陽能與其他有可能以低碳產生能源的技術投資。同樣現象造成美國政府束手無策,即使是高科技半導體產業,台積電也正面臨到過高建築與營運成本,跟台灣工廠相比美國工廠建造成本高了 4-5 倍。

許多進步人士質疑政府不願意在交通與綠能花錢,事實上並非如此,美國正在花費所有的錢,事情仍然卡在許多無法前進的事項,因為美國的核可機關、土地使用與開發系統已經崩潰。作者指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錢不是物質,在政府預算表裡出現 50 億美金或是任何基金提供資源,不代表這件事情就能夠瞬間建立。如果專案項目在執行的過程中成本膨脹過高,無法進行或是創造出來的交通與綠能設施少得可憐。

幾十年來美國人一直告訴自己,我們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只要有政治意願就能夠達成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失控的製造系統與通貨膨脹都提醒美國金錢並非全部,如果只是在試算表裡搬來搬去,最終世界並未發生變化。當然也提出一些建議,美國人必須要知道通過社區參與可以確保居住環境不被改變,不變的背後是美國政府無止盡的補貼低收入戶、住房津貼與土地開發障礙,如果要改變美國停滯不前,最後還是得付出一些代價。

任何經濟成長的國家都必須面對住房價格飆高、能源轉型、人口變化與其他發展會造成的環境影響,如果通通不要,只能走向低度開發甚至衰敗的道路。如果強大中產階級沉浸在優雅貧困(註:日本中產階級造成一億人總貧困),那麼其他人會在美國文明上建設未來,這完全就是可預見的將來。

美國始於創新,過去習慣於要別人付出代價,現在必須要仔細想想如何進行再次改造。

The Build-Nothing Country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