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可能是網際網路的最大盤整期,重點放在技術與倫理

,

過去25年,人類世界歷經「網際網路跟數位技術將會改變現在的一切」的數位革命,從結論看起來科技巨頭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創造的數據讓假新聞橫行,或是數位行銷科技影響人們的購買決策,當然也成為影響政治與經濟的重要推手。2021 年將迎來網際網路最大的轉換期,將會重度影響網路世界,也是科技巨頭們(GAFMA)無法忽視社會議題所帶來的衝擊,必須要做出積極回應。

2020起 Google 與 Facebook 雙雙因為反托拉斯法而被告,Google 的狀況是原先美國司法部懷疑違反反脫拉斯法,隔兩個月美國10個州再次提告,最後轉變成共38州共同提告 Google 疑似反托拉斯法。一連串的提告行為讓 Google 被迫站上法庭,辯護自己的商業模型並無影響到其他人使用搜尋網站的利益,也將自己的辯護文全數上傳到官方部落格。 另外一方面,Facebook 也因為美國46個州、關島與華盛頓特區的46位法官共同署名提告反托拉斯法,同一天,美國聯邦市場交易委員會(FTC)也懷疑 Facebook 侵占個人隱私而提起訴訟。

大型反托拉斯法傷害到的不只是 Google 與 Facebook 在商業上的利益,通常有一句話解釋這個狀態:如果你不是用錢買到產品的話,你就是那個產品。

人權團體 Amnesty International 早在2019年以「Google 與 Facebook 以廣告主導的商業模型,如何侵害人權」公開發表兩間公司大規模監視使用者的報告書。Google 與 Facebook 利用原本自由免費的網際網路,製造許多蒐集網路活動的關卡,像是內建 Google 搜尋引擎的瀏覽器,或是大量蒐集個資的 Facebook Messanger ,都往提供廣告主更便宜與更有效的工具為主,不是為了使用者或是豐富網路資源考量,結論上這兩間公司都獲得不少廣告挹注,這也讓整個競爭態勢變得非常不公平。

於是我們現在極難創造另外一個取代Google的搜尋引擎,也很難創造替代 Facebook 的社群網路,即是這些政府為何提告他們反托拉斯法的本質原因。

Google 與 Facebook 面臨的大型提告只是表象,背後是「技術與經濟」、「倫理與人權」兩大領域碰撞所造成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爭論點就是臉部辨識技術。主要由美國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調查市面上 189 種不同的人臉辨識軟體,發現許多辨識技術對白人沒問題,但是黑人女性卻無法辨別的部分,讓他們產生極大的懷疑。不僅僅是NIST,包括 MIT 媒體實驗室、美國自由人權協會(ACLU)與紛紛提出有關臉部辨識技術與人種差別、性別歧視與過高的認知偏見,造成美國批判人臉辨識的聲音逐漸升高。

根據上述調查產生的「人臉辨識問題」,加上 2020 年開始的「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 BLM)」運動,世界對於應該禁止臉部辨識技術的討論非常熱烈。比較實際的討論在科技治理上,如果警察因為使用人臉辨識技術,而懷疑路上的有色人種而有誤認逮捕,要如何解決?如此受到與論影響的科技巨頭 IBM、Amazon、Microsoft 紛紛退出跟人臉辨識相關的技術,以及跟警察業務相關的商業方案。

過往 Facebook 都是用「你認識 _ 嗎?」幫助使用者註記該名使用者是否為本人,但是現在美國版本幾乎都看不到這個功能,但是在其他國家依然照舊。或者像是 Google 內部對於人工智慧的研究者 Timnit Gebru 即將發表的內部研究資料,顯示 Google 長久以來操控網路倫理問題,而遭到事實上的解雇,都造成公司內員工對經營層激烈的對抗。

其實在 Spotify 或是 Apple 也都有類似底層對抗的問題存在。現在對於人工智慧的技術,不僅僅是使用虛構的資料集,更大程度是使用實際產生的資料,能夠直接影響到現實世界運作。人工智慧如果學習了現實世界的運作邏輯,也會有差別(bias)的產生,但是複雜演算法底下去除差異化並不那麼簡單,需要技術跟倫理兩方面的洞察,也需要討論要解決-答案的過程中是否能夠被討論,或者有限度的修正錯誤。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討論「倫理的技術」或者「正式的標準制度」的難度有點高,許多人並不在意這些科技巨頭如何獲取我們的資料賺取利益,只要有免費服務就可以了。有更多人認為創新不需要在意規則,或者是過多的現制造成創新的阻礙等等,存有其他的意見,就難以討論技術與經濟的問題。

特別是 2021 年迎來疫情所造成的新日常,以創新帶領世界前進的公司並不見得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可以被視為一個天真無邪年代的結束。我們不僅僅是看 Google 與 Facebook 這兩間公司如何度過反托拉斯法的訴訟(看來會進入長期抗戰),這類型的案例或許可以減少一些科技公司做壞事的可能性,不過,對於科技的狂熱要如何引導可能才是關鍵。

科技是企業如何維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疫情的時候許多企業開始思考如何擺脫「成長主義」,轉向更大維度的「可持續企業」。這部分需要討論的不是股東權益,而是更大規模的環境與利害關係者,如何讓企業可以長久持續。

現在企業如果過度輕視碳排放等等永續議題的話,未來將會更難獲得資金挹注。舉例來說,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電動車「綠能」循環,如果現在再設計一台汽油車不會獲得任何注目,只是維持市場占有率的產品更新而已。環境社會議題提早讓產業轉型,未來將是電動車的世界,而且可能不是由技術主導,是「議題主導的創新」。

改變世界是矽谷科技公司的共同願景,世界的確已經被改變,現在我們要轉頭回來問這些巨頭們:你們是否準備做好改變?

2021年、インターネットとITは大きな転換期へ イノベーションから規制、倫理の時代に 〜Google、Facebookへの大型訴訟が示すもの〜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