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的誤算,意外造成智慧都市的機會

分享經濟的誤算,意外造成智慧都市的機會

分享經濟對許多產業產生衝擊,尤其是交通共乘軟體 Uber、Lyft或是滴滴打車等等,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搭車習慣。紐約時代的報導中,也指出共乘軟體的業者以及交通專家們,預測共乘軟體逐漸普及的結果,將會減少都市車輛交通量,並增加公共運輸的使用效率。不過根據最近的官方調查,許多美國都市的交通量卻未減反增,換句話說除個人用車之外,增加更多的共用車在路上行走。

肯塔基大學分析交通系統的專家 Dr. Erhardt 歸因在傳統交通預測模型的錯誤,將時數約30分鐘內算成輕量搭乘,統計數字跟過去計程車等並無差距。換句話說,共乘沒有讓私家車分享出使用時數,只是增加計程車的數目,沒有共乘效果。Uber 與 Lyft 分享出來的資料,也顯示許多駕駛會集中在人口稠密區等待乘客上門,「等待」也是都市塞車的主因。

Dr. Erhardt 對共享汽車所造成的塞車問題有 3 個建議: 第一是服務商需要提供真實資料,都市計畫負責人才能夠看到現狀,並非處理過的訊息。 第二是對於持續改善交通所需要的交通政策,包含減少公共運輸個人負擔費用,或者是增加交通補貼等等。 第三對新技術需要更有效的使用,很明顯共乘軟體深受行動通訊與定位科技的影響,也需要更多適當的規定,避免空車等待或是增加行走效率。

報導中討論的雖然是共乘與分享經濟的實際問題,後面的問題卻跟現存的都市系統有關:舊有城市交通基礎建設顯然因為科技發展,可能需要再次修正路線,找尋人與交通工具安全共存的方法。這也讓我們想起 Alphabet (Google) 在多倫多、Toyota 在名古屋都有智慧都市的計畫。智慧都市或許不是在傳統都市上疊床架屋,而是以技術與資料作為基礎,重新規劃人類新的都市生活,產生新商業模型(垂直農場、代客煮食、管狀送貨系統、廢棄物淨化等等)。

在人類上火星之前,如果要在地球先建立一個實驗基地的話,非智慧城市不可了。

What We Got Wrong About Uber and Lyft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