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臨終 – 上野千鶴子

一個人的臨終 – 上野千鶴子

,

原先與上野千鶴子教授研究的範圍毫無關係的我,看了東京大學始業式的祝詞演講才知道原來她是日本性別研究的第一人者,志願終生未婚的身份讓她在專業女性的生涯選擇上,走向跟傳統日本社會完全不同的一條路。

上野教授的「一個人系列」,包含了「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以及「一個人的臨終」。

因為圖書館借不到前兩本,所以我就先讀了最終版「一個人的臨終」,書中的觀點讓我深受啟發。為了不要破梗(其實中文版已經賣了一年多),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去看這本書,但我想講的還是站在人道主義上,對於設計的一些反思。

如果有智慧療養院

現在許多科技業紛紛提出智慧化服務,有智慧醫院、智慧家庭或者是智慧車等等。但很弔詭的是並沒有看到給予高齡照護者安寧療養的智慧型科技服務。不知道是因為不想接觸生死道德觀的問題呢?還是因為那個時候有科技服務也沒辦法怎麼樣,人還是終歸一死的結果論導向。

我是覺得滿有趣,因為科技一直都被賦予創造「可能」的社會角色,就在人類最後一段,跟「可能的生產性」毫無關係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科技並不能解決人生難題。

其實不只是科技,有溫度的人有時候也無法解決別人的問題,這是我另一個感想。所以如果有智慧療養院,不如讓照護者(Care-giver)能夠好好運用科技所提供的能力,例如P.144「安寧療護」一段,我就覺得應該可以好好運用科技的能力,將安寧中的心靈照護,由家人朋友提供遠端視訊或是錄製的影像反覆播放,有些人可能也會感覺到安心。P.162的天使團隊組成,也讓我想起許多人會組織LINE社群等等,但還是覺得只用LINE等等的通訊軟體不太足夠。

軟體的功能雖然可以給照護者一些方便的地方,最終還是一個人要面對這個嚴肅的議題,需求也會隨著臨終到來而不斷改變,希望有能力思考這個議題的人能夠多多發揮創意,至少不要直接放給每個家庭選擇。

居家醫療

我父親在6年前確診為癌症,1年半前過世(撰文時),到了最後雖然我都沒有辦法全心照護他,只能偶而在醫院出現,不過最後的兩個月,當我問他是否願意在醫院離開人世的時候,他卻給我不要麻煩家人的回答。 當時我覺得可能是顧慮到家人們的心情,才這樣說的,畢竟醫院住了很多時日看起來也是個合理的選擇。

雖然私人事情不太好意思說明,但是看完這本書,我才慢慢理解到他所謂的「不麻煩」跟實際上的願望可能不太一致,也能體會原來家人不見得就是最好的照護者。醫院原來的目標是救人的情況,在醫院臨終可能會被當作醫院的「失敗」,但是居家醫療卻不是如此。我也常常發現台灣有些住宅並不能負擔起「居家」的所有功能,或者我們是否也要重新想想「家」的意義,以及對應的功能分析,才可以開始所謂的居家醫療。。。(這又是後話了)

我還是滿希望我們這一代都能夠在意識清醒的時候讀這本書,畢竟這是個離開的人給留著的人一堂最後的課程,就如上野教授說的:

改變死亡的臨床知識,就能夠在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下,找到出路。 如果我們可以 為臨終創造新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改變對死亡的概念。

一個人的老後 
上野千鶴子著,楊明綺譯
時報文化出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