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外食運送戰爭,延燒到的不只是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理由不出門,而是餐廳面臨了另外一種存在意義的討論:說到底,我們到底還要不要擺椅子等客人上門呢?
在舊金山的Ricky Lopez就有這個困擾。他經營的烤牛排店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提供了非常高品質的烤牛排三明治。但另外一方面,他也在網路上開設了三間「虛擬」餐廳,分別提供餐廳裡沒有的烤雞、火烤牛肉漢堡以及冰淇淋,而且只有在UBER EATS上點得到。這三樣菜單裡沒有的料理一開始只佔了全部營收的25%,直到最近佔了全部的75%,實在讓他嚇了一大跳。
跟Lopez一樣,被稱為「鬼店」的虛擬餐廳越來越多。不僅沒有實體招牌,有時候連專屬主廚都沒有,但餐點卻是出物人意料的好吃。原因之一來自於食材成本:過去為了開餐廳所節省的成本,現在可以不需要裝潢店面外場人事費用,全部都轉到使用好的食材,做出來的食物一定非常美味。
UBER看到這股趨勢,CEO Travis Kalanick另外成立了所謂 Cloud Kitchen 的鬼店加速器,幫助想要進入到網路外食產業的傳統餐廳轉型,甚至培育新的鬼店出來。
話說回來了,虛擬廚房並不是一路順風的商業機會,有兩個潛在問題。第一,外食APP的手續費高達15%-30%,而且也有非常多類似品項的競爭,對於虛擬廚房來說並不是一個長久維持的商業模型。
第二,過去餐廳靠的是食客們的口耳評價。當走過一個有人排隊的餐廳,自然就對餐廳提供的品質有期待值。轉到線上的時候,就少了這層實體的情感連結。試看餐廳老闆面對的不是推開廚房的門就能夠看到顧客的笑容,而是一個個打分數的冰冷數字,失去了情感連結的餐廳,還能叫做餐廳嗎?
對於虛擬餐廳來說,許多餐廳老闆會特別設計給老客人一點新花樣,送個餐單上面還沒有的試吃品,或者偶爾推出創意料理,吸引曾經上門的顧客回頭,花樣層出不窮。
看來,餐廳改變了本質之後,我們可能不太會看到有人在高級餐廳裡求婚,反而可能是想要結婚的情侶,在週末的晚上,外送餐點順便遞上鑽石戒指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