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世界的設計

多元世界的設計

, ,

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

多元世界

「多元世界的設計」一書由北卡羅納大學人類學教授 Escobar Arturo 所著,為社會與變革設計(Transition Design)重要的理論基礎。Escobar Arturo 將歐美設計思考邏輯做一個修整,展現強大的知識量,這也讓本書極為難讀。這對於目前正在實踐社會設計的工作者來說,要看完數百頁文字之前,必須要懂背後的開發經濟學與社會學文脈,的確是不小的障礙。

所謂的「多元世界(Pluriverse)」,指的是以西方、科學、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之外,另有不同價值觀所建構的世界,像是非洲設計系統即是以部族、自然、文化與傳承為主,或者是南美亞馬遜流域的社區營造等等等,各有不同世界觀。也就是說,Escobar 一方面想要打破 One-World World(世界成為一體)的從上而下、支配型、去除自然環境的設計思維,他認為這是從傳統帝國主義傳承下來的技術文化,代表著人類能夠支配大自然。

此時,多元世界所隱含的,或是對立的,剛好是單一世界(uniserve)剝奪資源型的資本主義,多元世界很自然地成為新自由主義,或是社會主導型政策的原則。西方系統常使用的二元論法:自己與他人、現在與過去等等,定義上已經從現有的自然環境中切割。於是,多元論(Pluralities)便成為設計開拓可能性的一個核心思考。

一旦開啟多元論,就能將笛卡爾式問答(傳統抽象化邏輯)的精神/物質二元論拉下神壇,也可以解決過去認為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因為棘手問題不再需要「一個完整的解法」,可以拆解成「多個小解法」,每一個方法都可以是下一個解法的布石,最後可能會發現問題本身可能不需要「解決」,畢竟「解決」跟「未解決」也是一種二元論。

當然這可以說是一種邏輯詭辯,如果多元世界能夠成立,就代表著存在論(Ontological Approach)需要轉向成為存在轉移(Ontological Shift),就像西方設計常強調大師影響力,這些設計大師們支配大眾的知識與觀看角度。像是講到產品設計就想到 Apple 或是 Braun 等經典設計,「形式跟隨功能」是所有西方設計師的單一信念。但是,在社會設計/變革設計所引領的多元世界之下,並沒有所謂的設計大師,而是各個行動群體。

社會設計理想世界

社會設計有一個微妙的前提,倡議者常常會強調人們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模式不再是單一思維,而是複數、雙方甚至到多方互動關係。也就是在存在論之外,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關係性本身,單一價值觀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設計。

Escobar 理論中,也希望建立南半球(主要是他所在的南美)自然環境下的社會設計。這兩個世界彼此不是從屬關係,更不是第一或是第二的競爭關係,某種程度已是挑戰西方設計思維。最常發生的案例發生在地方創生,如果人才、技術與資源都集中在都市,如果將這些資源灌注在地域問題,則會讓地域發生一些創新。或者是少子化,社會設計角度也不再是以單一政策解決,而是思考個體之間的差距,讓根植土地的自然、社會關係、文化資本自律性發揮自己的效應。

中央與地方、單一與多元、資本與自然等象限展開,這在社會設計者角度來看,完全符合其人類存在的假設。過去我們稱為「多自然主義」,現在則以「多元世界」大旗展開各項社會設計運動,結論將會是一個自律性分散的理想世界。

70 年代的墨西哥

Ivan Iliich 的著作「共生工具(Tools for Conviviality,1973)」指出另外一個例子,他指出 1970 年代墨西哥的住屋政策與仕紳化問題,Escobar 則引用此例子,具體描述多元世界的問題。根據伊里奇的說法,當時墨西哥公共住宅區的租金超過 80% 人口的總收入,只有富人或法律允許直接提供租金補貼的人才有能力進住。政府為了解決這些差距,推出了一項旨在為所有工人提供適當住房的大型計劃。

政府的第一步是引入新標準,以保護房屋買主免受營建行業的剝削。 然而,這些標準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許多人被剝奪了建造自己房屋的機會。以前,貧窮的工人會利用餘暇相互合作建造自己的房屋,而新的法律標準則規定了人們無法達到的詳細要求,讓互助社會於法不容。

住居的公共資金也遇到困難,原本應該用來改善貧民的資源,卻被專門用來在某些中心城市旁邊建立新城鎮。 能夠住進新市鎮的人是政府官員、工會組織的領導工人和那些有良好關係的商人。 另一方面,留下來的是那些失業或工作不穩定的人,他們因為沒有家可住,無法符合正式就業所需的條件,因而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新的政府規範因此在體系中創造了一個結構,產生了這些問題。 這個結構的基礎是二元對立的心智模式:富裕/貧窮、屋主/非屋主、工作/失業的人,以及只有非正式工作的人。 以這個架構為基礎的政策,摧毀了原本能夠在共同互助模式下擁有房屋與工作的人們的生活可能性。換句話說,他們失去了家園,同時也失去了工作機會。

多元世界的設計實踐者

多元世界的設計一書,對於設計實踐者來說還是非常值得參考,正因變革設計的方法論不足,無法有明確的設計目標、流程、工具與評價(review)方式,設計實踐者要應用非常困難。不過,Escobar 在最後提示「自律性=自主設計」的重要性,我認為是其中關鍵。

自主設計是一種與社群合作的設計實踐,目的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 它指的是一種自主的方法,即社群創造並維護自己的標準和規範。對於想帶進外部資源的人來說,會忽略自主設計的重要性,即地域群體會根據(或從屬於)外部的普遍標準和規範來設計自己的存在方式(本體論),但這在Escobar 的角度上仍然是屬於單一世界的價值觀。

只有在每個區域創造出自主設計的社群時,多元世界才能實現,Escobar 提出以下五點,作為實現這種自我管理 = 自主設計的先決條件,可以幫助我們的進行變革設計:

  1. 每個社區都會自主設計: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自主,這個前提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我們與當地獨特環境之間的聯繫,需要重新設計社會連結。
  2. 所有的設計活動都應該從一個強而有力的前提開始。那就是人們是他們自己知識的實踐者,從而思考理解屬於他們自己的現實。從這一前提出發,而不是依賴外部知識和連結,期望在地社群是什麼、做什麼事才能符合現代經濟原則。
  3. **首先是允許他們探索和了解自己的系統。**即使外部設計人員成為社區的共同合作對象,在共同設計(Co-Design)過程也需要社區本身調查自己的現實。揭示社區內部人自己如何理解他們自己的現實,以達到可持續的生活模式。
  4. 所有的設計過程都涉及到問題和可能性。當外部設計師和社區就目標達成一致,並決定社區特定的行動方案,而不是傳統的通用方法。這需要釐清問題的具體結構,並提供給參與過程的人分享。 這可為轉型實踐和新創造提供可能的途徑。
  5. 實驗的形式可以是建立一個產生共感的模型

Escobar 認為任何一場社會設計都是一種實驗。透過建立一個以迴圈圖表達的系統模型,我們可以找出我們可以對問題做些什麼。與系統思考理解問題結構的方式非常類似。

如果社群可以畫出一個 To-Be 模型 (變革理論),說明我們可以對已經辨識出原樣問題結構、進行哪些系統干預,將其改變為一個不會發生問題並能達到良好結果的系統,那麼我們就可以制定一系列要執行的任務,以將其付諸實行。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建立一套要執行的任務、組織實務以及設計問題成效的評估標準,這才是多元世界缺少的設計方法:如何設計自主設計系統,而非單純的一個品牌、一間店或是一家民宿。

參考資料

  • Escobar, Arturo. 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 Radical interdependence, autonomy, and the making of world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Escobar, Arturo.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STU-Student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