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網際網路初期的時候,有個名詞是叫做「網路原生世代」,代表著 1990 年之後人類一出生就有網路,網路將會支配原生世代的思想、概念、行動與認知。網路原生世代根本無法想像沒有網路的世界,對他們來說,要使用磁碟片開機的個人電腦根本就是老到不行的概念,更不要說使用鍵盤電話。
網路原生世代影響30年科技界的發展,幾乎任何創新都跟網路有關係,如果跟他們說要離開網路一陣子根本就是酷刑。AI原生世代(AI-Borned Generation)也是同樣的概念,如果我們將這兩年的做個分水嶺, 2020 年出生的人一出生就有人工智慧(註:理論上是以網路內容做為訓練的人工智慧),作為初代AI原生世代,30年後即是 2050 年,或許他們也無法想像沒有網路人工智慧的世界,就像是網路原生世代一樣。
讓我們想像 ,AI 原生世代會發生什麼事情?
GPT3 大概已經進化到 GPT8,號稱無敵 AI 或許已經產生,就像是Kevin Kelly著名的演講:網路世界的未來五千天,他認為所有的裝置將會連結到一台巨大網路,網路與實體世界將融合為一(the one)。時至今日,科技界裡使用的演算法都還是在執行此項預測,因此容我們用最簡單的直接推論,AI將會與真人的腦神經融合而為一,我們不再需要記憶或是背誦任何教條式內容,而是儘量將思考放在人工智慧之前。
AI原生世代會選擇持續與人工智慧互動,對他們來說AI不只是一項技術,而是生活的全部。他們一出生的基因序列已經被記錄起來,當細胞有所缺陷時使用AI精準醫療,自駕車已經是常態甚至有時候不讓人干涉駕車行為,就如同高速前進的飛機一樣。AI原生世代當然有人類朋友,但更多時候也許是跟虛擬人物聊天,觀看程式化電影,即使玩遊戲也不知道是真人還是AI。
即使如此,他們仍舊相信自己是有所選擇,就像是網路原生世代可以稍微離開手機,但是不能離開太久。AI原生世代或許會發現任何選擇背後都有人工智慧的介入,到了 2050 年幾乎所有應用場景都是 AI,從生到死,從工作到娛樂,都有AI的影子。此時,大自然或許是最難克服的有趣活動,因為大自然依靠的是人類的直覺,邏輯將會是人類最終磐石,這是演算法最後一道防線。
SF作家星新一的小說裡,有一段敘述機器人的故事。
N博士設計了一台機器人,每天都跟機器人在一起生活。但是機器人從不打掃庭院,也不做菜,人們認為他是個沒用的機器人。N博士只是讓機器人跟著他到處跑來跑去,晚上要休息的時候,就跟機器人說「那就麻煩你了」,機器人開始在書桌前坐下來,寫著這一天發生什麼事情作為日記。「我啊,就是嫌寫日記太無聊也很麻煩,所以做了一台機器人幫我寫日記,這就是它最大的功用」N博士跟朋友說。
AI最後的命運或許跟 N 博士的機器人一樣,不是做我們以為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是就像背景一樣分布在各種角落,撿拾生活中的各種片段,最後形成代表這個人的資料總成。就跟 30 年前的網路原生世代一樣,不清楚到底網路能夠做什麼,卻默默地往網路裡倒各式各樣的文字、圖片、影片甚至是路徑圖,這樣網路變得越來越龐大,人類生活也越來越離不開網路。
AI原生世代不太需要像我們現在一般驚呼各類型生成AI的發展速度,他們或許也對沒有AI以前的世界感到好奇,甚至有些人想要擺脫AI的束縛與限制。不可諱言的,我們終將成為AI的一份子,AI也將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借用朋友的話,We are all cyborg,科技將離不開人類,人類也不需要離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