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的《2025年版生成式AI百大應用實例》報告中,關於生成式 AI 的使用狀況調查結果十分引人注目。跟 2024 年版本比較起來,明顯看出生成式 AI 的用途正在擴大,越來越多人將它用於「療癒/對話夥伴」、「整理生活」、「探索人生目的」等內省與自我實現領域。
進入前十名的應用實例,包括了程式碼生成與改善、創意發想、健康管理等。這些案例的共通點是——它們都在幫助「讓自己變得更好」。人工智能一方面在特定專業領域展現強大能力,另一方面也正在進化成能貼近人類內心煩惱的存在。例如,有來自南非的使用者表示「在精神醫療幾乎不存在的情況下,AI 成了我的救贖」;另一位使用者則說「人工智能讓我的飲食管理變得輕鬆許多」。
這代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從原本以提升工作生產力為核心,轉向更具情感性與人性化的方向發展。不過,也有人對 AI 的依賴性與人類學習能力下降表達擔憂,尤其在教育現場與兒童發展方面的影響,引發了不少討論。AI 究竟是輔助思考的幫手,還是奪走思考的存在?這樣的辯論仍在持續。
本次報告也指出,未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期待正從「提供建議」的角色,轉向「實際執行任務」的自主代理人(Autonomous Agent)。當人工智能的演進將進一步加速,大多數的預測不是極好就是極壞。比較常見、但也較細緻的期待是,希望大型語言模型(LLMs)能從單純提供建議與資訊,進一步演化成具備「執行力」的存在——也就是展現某種代理行為(agentic behavior)。例如有位使用者就說,他希望模型能「在開始收費之前幫我取消這個訂閱」。
報告最後做出了一個正確,但無比保守又無聊的預測:AI 將會持續發展,我們對它的應用也會不斷演進。但是,這種演化已不再只是技術上的進步,而是直接影響到人類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預期,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會出現更多嶄新的應用案例,也可能出現一些反作用力或反思。
我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