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重新回到本質,創作者是最大贏家

Apple 重新回到本質,創作者是最大贏家

去年 Apple Macbook Air 發表會中最大的驚奇,屬於 M1 CPU 晶片,而且代表蘋果即將從平行開發走向整合設計的世界,這次我們仍舊從設計角度,思考每一項 Apple 產品更新思維。我想如果每年都關注 Apple 發表會,對於產品設計的觀察與體驗上來說是有價值的,而且我也不覺得設計品質越來越低,而是轉向成為某種價值與體驗設計上,而這些沒有練過還真的不敢說其他品牌做得到。

本次最大的重點就是 Macbook Pro M1 Pro/Max,官方與仍舊是將此自製晶片與 Intel、AMD、nVidia 規格比較,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一開始 Tim Cook 強調「音樂」體驗,說明音樂是如何成為 Apple 創意的核心。這讓我想到就在前一個月前,Apple 發布了 iPhone Cinema Mode 功能,本來覺得只是宵像功能的延伸(雞肋),到了 Macbook Pro 發表,才恍然了解這是拼圖的一塊。

創作者生態系的拼圖

創作者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族群,熟悉 PC 產業的人都知道他們是最高階的使用族群,追求最好的設備並且會常常更換高階規格,以滿足產出品質的需求。從 iPhone – Macbook Pro (or Mac Pro) 才發現其實個人要組一個媲美專業 Studio 設備花費幾乎不到 30 萬台幣,跟以往專業工作設備逼近百萬級的成本降了幾乎一半,而且品質更穩定速度更快。

換句話說,Macbook Pro 根本不貴,如果拿設備投資的角度來看,它大幅降低支出成本,增加了行動生產力,絕對值得加分。這塊拼圖滿足從 iPhone/iPad 創造內容的後製需求,減少跨平台的風險,增加可實現的機會。由加回來的 IO Port 可知 Apple 重新定義 Macbook Pro 定位,從微妙的行動工作者導向更專業也更追求效能的創作者。

這個產業更迭經驗非常接近當年 Steve Jobs 希望用 Macintosh 個人電腦改變專業印刷產業的作法:1983 年發表的 Macintosh 128k 同時發表 MacWrite 與 MacPaint 兩款軟體,可以讓個人電腦產生媲美專業印刷的文件與平面設計,到了 PowerPC 與MacBook G3 都是堅守此路線。

近 40 年歲月過去,個人印刷的確是改變了,也催生噴墨印表機(當時有一堆媒體預言蘋果會生產自己的印表機,但從未出現)、文書軟體等等相關生態系產品與服務,到現在沒人會質疑從電腦印出來的文件不夠專業,這可是人類發展印刷術的一大突破,只是當年或許沒人看得出來,想樣得到。

發表會開始就被強調這次屬於「音樂」的一次發表會,不是屬於大眾,是屬於創作者的夢想。換句話說 Apple 藉由 M1 Pro/MaX 晶片科技拉開一般大眾(Macbook Air, Mac Mini 與 iMac)與專業使用者(MacbookPro, Mac Pro)的差異,更重要的事情是去微妙地普遍規格,大眾就選 Air ,專業就選 Pro 沒有模擬兩可的空間。

Magic Keyboard 刷新

發表會之外Apple 也會趁機刷新一波配件產品,這次的 Magic Keyboard 舊式另外一個亮點。鍵盤刷新雖不意外,不過我覺得有幾個意義可以跟大家分享:首先是將 Touch ID 加到鍵盤上,對於 imac / Macbook 使用者來說少了一塊要在機台本體上刷指紋的動作,就是這樣短短的一個動作卻意外地增加生產力(的感受)。

第二是規格跟本體有機台同樣的配置。或許許多人不理解這有甚麼好講的?如果有外接鍵盤需求的人來說,最在意的是每次敲打鍵盤的體驗是否一致。像我現在外接鍵盤是使用羅技,回到需要使用本體上的鍵盤時,就會覺得非常卡,瞬間就不想打字了(藉口)。如果外接/本體的鍵盤是使用同樣的配置、敲打回饋與使用習慣,老實說我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夢幻的輸入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說無縫體驗如此困難,因為要做到這點比需要考慮到整體經驗之外,另外也要考慮到使用這環境配置等等,加上品牌的承諾才有可能做到。此外,那塊使用在 Magic Display 上擦螢幕的超精細擦拭布,更是這種體驗的極致發揮。(也是現在唯一買得起的配件,,)

等等所以那個瀏海

這也是為什麼 Apple 將 Macbook Pro 上面加上照相機瀏海的關係,因為他們假設會買 Macbook Pro 的使用者一定會買 iPhone,所以瀏海已經是使用者經驗的一部分。尤其是許多使用者會想要用 Dark Mode,更不影響使用體驗,看來可以順利過渡成為未來產品的一環。

下一代 Macbook Air M2 ,順利看得到瀏海嗎?

Apple.com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