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Fitness+ 號稱最佳APP,能否一統健身江湖?

自從訂閱制服務流行以來,Apple 生態系好像已經沒有過往的神奇:Spotify 成了 Apple Music 的最大對手,Netflix 也迫使 Apple 推出 TV+,甚至 Apple Arcade 手遊服務也沒有拿到許多硬核遊戲者的眼光,好像都是做到一半,沒有過去 Apple服務的光彩。當Apple 發表健身服務 Fitness+的時候,應該沒有幾個人認為它可以撐起個生態系,頂多只是 Apple Watch 的附屬功能而已,當我們這個時候談 Fitness+ ,真的能如發表會所說的,讓 Apple Watch 搭配 iPhone、Apple TV 真正成為個人健康裝置嗎?

我們先來看看 Apple Fitness+ 最大的競爭對手。專攻智慧飛輪平台的 Peloton,其實就是在家就能夠獲得運動健身的訓練,,不用考慮運動時間與氣候。特別是疫情時在家上班(WFH)的情境下,Peloton 更讓使用者無需到健身房,就可以獲得飛輪線上體驗只要購買/訂閱Peloton服務,觀看不同教練提供的任何健身視訊影像。上市以來受到歐美市場的歡迎,造成一股在家健身的旋風。

Apple Fitness+ 想要做的服務就比較多元,因為飛輪還是一種受限制的運動體驗,也需要專門的飛輪設備才行,更何況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騎腳踏車。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不喜歡飛輪課程的人,就要上去找群其他的健身軟體,像是跑步專門或是瑜珈專門,沒有一個APP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健身問題。但這也是Fitness+的價值主張:如果你想運動的時候,隨時隨地得到無縫的健身體驗。

首先是健身課程成為 Fitness+ 的核心,並非健康裝置或APP,只能在每項運動選擇專項APP,可以在Fitness+上找到喜歡的課程。再來是多元體驗,只要是有iPhone或是Apple Watch(Series 3或以上)就能在家、旅行或是健身房(是的,反而是健身房無法使用Peloton)的情境下使用,如果使用者在家剛好也有Apple TV的話,就可以用大螢幕進行不同種類的健身體驗,像是跑步機、腳踏車、划船、核心運動、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身體延展、瑜珈、舞蹈或是正念冥想休息等等。比較起這麼豐富的課程,定價只要一個月 10 美金,或者一年 80美金,實在很便宜,老實說比一般實體課程要便宜許多。

Fintness+ 的設計評論

Fitness+ 要達到無縫的健身體驗,設計自然成為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部分,這也是Fitness+ 能夠打動人心的一部分。其實這也不是 Apple 第一次嘗試健身題材,早在 Apple Watch 開發當初就已經有 GymKit 提供第三方APP使用生物感測器,在一些跑步機等健身器材也有導入。不過就像是「搶不如偷」做得最好的體驗很自然就成為 Apple Fitness+ 的標準功能。

先來看看 Fitness+ 的架構,課程內容在不同硬體平台上都可以觀看,追蹤與使用,對於全面使用Apple 生態系的使用者來說非常方便,不像Peloton(或者以上專門軟體)只有一個硬體平台,去其他地方就只能使用比較殘破的APP功能。

關於內容設計品質,若參考 Gizmodo 上的評論,基本上每個人都上過近20堂健身課,時間約在10到45分鐘不等,而且影片內容通常有三種教練:運動量大、普通以及入門級的運動方式,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要跟隨哪個教練。教練也會在課程中詢問運動量是否適中,就像瑜珈教練試圖讓使用者做出巴卡薩納(Bakasana)姿勢的時候,會先詢問是否有做過。在實體課程中,可能就不會有人詢問,直上的結果可能讓許多人感覺做不到很丟臉,但在 Fitness+ 中完全沒有這個狀況。或者高強度間歇時也可回報膝蓋曾經受過傷,強度就可以獲得調整,個人化服務無所不在。

不同的健身運動可能成為Fitness+最大的殺手級體驗。通常男性參加舞蹈或是瑜珈課程會覺得不自在,但是在Fintess+課程中,自由選擇不同的運動體驗,讓自己喜歡上健身,可能是過去從來沒想過的部分。HYPE或是Peloton針對的是已經喜歡上飛輪(或是即將喜歡上)高強度間歇的使用者,但只能侷限在飛輪運動,不管是什麼厲害的教練,時間一久不免有些疲乏。Peloton體驗就無法延展到慢跑或游泳,但是Ftiness+服務就可以。另外,對於初學者相當友善的介面設計,也讓從來不上健身房運動的族群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潛能,在美國肥胖問題嚴重的現在,可謂是相當聰明的作法。

卡洛里消耗是另外一個Fitness+的設計重點。雖然高耗氧的運動消耗卡洛里較多,如果沒有個人資訊的話,僅僅是個參考值。Fitness+ 的使用者多有Apple Watch,所以可以得到直接的心跳與血氧資訊,就能得到精確的卡洛里消耗量,對於一些希望有精確控制個人飲食的使用者來說是個福音。當然,如果沒有Apple Watch 也不要緊,藉由個人分享給 Apple 的資訊,可以增加卡洛里資料庫的精度,當然也會改善參考值。

整合性的下一步是社群,根據 Apple 對於個人隱私權的考量,Fitness+ 並沒有真正連結成為一個社群網路,所以沒有像其他健身軟體有加入朋友或是競爭的功能。使用者會發現他們「參與」了一個教練的健身課程,卻少了下面那一排共同健身的「同學們」。或許在「大社群」思維中是個獨樹一格的存在,但這也是健身的本質:這段時間屬於自己,跟自己身體對話吧。這個設計主張卻需要時間證明,使用者也必須要有適應的機制才行,這點就相當蘋果思維了。

Fitness+ 還缺少什麼?

Fitness+ 不是全無缺點,就像上面所寫的,缺少社交活動可能讓使用者少了領獎牌或是競爭等等的遊戲化體驗,很難讓人找到一樣有使用Fitness+ 的朋友,對於某些社交需求大的使用者可能覺得無趣。這也跟Apple Music過於強調音質,但是少了Spotify的社交音樂歌單一樣,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個致命傷。無須適應的介面設計雖然直覺,也少了探索功能的樂趣,也許就是「It Works」設計的原罪。

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需要一支 Apple Watch 才真正讓Fitness+上身,雖然對於還沒擁有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不過也限縮了 Fitness+ 還是個依附在硬體上的 Nice to have 應用,幾乎不能指望能長出一套生態系,就像是Peloton現在有擴張到其他健身器材的計畫,這兩者設計策略截然不同。如果要達到所謂的無縫體驗,付出的可就不是每月10塊美金這麼簡單,可能還需要整套的Apple硬體,「無縫體驗」的門檻還是比較高。

總和來看,Apple Fitness+ 其實不能算是一款健身訂閱服務,真的要說的話,應該是Apple Watch的附加重點服務,只不過晚了幾年上市。原本就應該要軟硬整合的 Watch + Fitness,現在以更加明確的健康整合產品服務進行整體規劃,未來可能也會有Health+或是Wellbeing+等等不同的隨選服務可能性,現在的Fitness+能不能站穩腳步,還是值得期待。

Fitness+ Is Hands Down the Best Apple Service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