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世界裡,城市廣場、迴廊、公園等等的公共空間提供了一個休閒與聚會的地方,市民能夠自由的發表意見或者只是聊聊天。數位世界裡,過去我們認為像是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等社群平台,就是給予網民們自由發表言論跟交流的空間,但是,最近言論審查逐漸興起,社群平台反而比較像是古羅馬競技場,失去了原有的自由。
實體世界裡的公共空間讓人能有地方喘息,數位世界裡反而很難找到像公園一樣能夠自由來去的「公共空間」,更不要說是自由交流了。實在很可惜。
為什麼社群平台無法代替實體世界的公共空間?文章舉出了三個不同的理由:
實體空間裡,一定會遇到跟自己意見不合的人,甚至產生人際關係的摩擦。正面來看這是創造新事物的觸媒之一。但是在社群平台裡,因為期待高成長的廣告收益,現在已經設計成沒有故意去找尋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根本就不會跟人起摩擦,完全屬於一種同溫層狀態。
同時社群平台崇尚「閃電擴張」,數位空間的社群領導者反而像是平台經營者的「兒皇帝(Boy Emperors)」,只能依靠平台社群原則生存。社群經營者刪除反對言論,讓每個小社團變成同溫層,這樣才能保障收益來源。換句話說,發生在實體世界裡的爭執、錯誤跟不方便會變成了下一個社會創新的材料,但可惜的是在數位空間裡發生的機率已經被平台主控制,沒有機會發生社會創新的機會。
實體世界裡的公園管理者都有一個「職業保障」,給予他們管理的權力,也有適當的收入保障。但是在數位世界裡,社群經營者(aka管理員)的評價過低,ヴ04p94很少有人理解網路社群是需要付費管理的,更不要說專業管理員。
深入探討最後一點,社群經營者比起公園管理者,可能比較像是圖書館員。圖書館員要調和多樣多種的人們,仔細的選擇圖書館藏,辦理社群活動,甚至創造出圖書館獨特的風味。但是人們對於這類型的日常不太在意,反而是創造空間的建築師跟設計師獲得人們的高度評價,顯得有些滑稽矛盾。圖書館員日常就跟 David Graeber 說的「狗屁工作(Bullshit Job)」一樣,反覆重複著上下架等等沒有意義的工作,其實應該發揮公共空間管理人的角色,引發更多人進來圖書館的興趣才對。
一個城市的繁榮,需要的不只是商業活動,還有公園跟學校等等的公共空間,而且,這些人都必須要獲得同等的報酬才行,現在看來,如果我們想要增加數位公園的可能性,應該要建立正確的數位管理人職業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