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變革設計(Transition Design)

身為20世紀社會設計的再造,變革設計承接傳統社會設計的系統觀,成為提出更大架構卻十分值得深思的新一代設計理論。這篇文章在於討論變革設計的意義與價值,讓想要進一步了解的人可以投身巨大變革之中。

什麼是變革設計 ?

基於國家和政府不可能為21世紀社會面臨的高度覆雜的全球挑戰提供集中的自上而下的解決方案這一前提,變革設計(註一)理論通過設計師與當地居民及其直接社區合作,設想一個可持續的、理想的願景,從而促進重大變革。 2015年,卡內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提出了這一理論,作為設計社會規模的價值觀轉變以應對全球規模的巨大問題的一種方式。

尤其是我們在討論一個設計議題的時候,特別是在交通混亂、永續環境與生態多樣化等等的系統問題時,通常會面臨到大規模的資源配置、混亂的使用者需求以及經濟上自主等議題,不是單一設計工具就可以整理完。這也是我們常談到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解決棘手問題需要完全不同的設計方法(Design Approach),變革設計方法論的方向就是提供長期持續性(Long Now)週期,並非短期如兩三年就要看得到成果的設計工法。

以長期視野轉向實現,闡述變革設計的本質就是在永續環境下的社會結構的「轉移(Transition)」模式研究與實踐。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觀察為什麼我們需要變革設計。

當定位什麼是變革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到現在以服務主體的軟性設計有幾個階段:

服務主導的設計(Design For Service)

以服務為核心的設計方法論,其目的是創造出以用戶需求和體驗為中心的優質服務。這種設計方法強調以服務提供者和用戶之間的互動關係為基礎,並以解決問題和滿足用戶需求為中心。這類型設計也是目前主流,提供使用者介面與產業變化所需要的創新能量。

社會創新主導的設計(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挑戰目前社會經濟典範的設計,從上一段服務經濟模式轉移到以社會議題和社會價值納入設計過程的核心,並促使設計師關注社會可持續性、公平正義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社會創新主導的設計強調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合作,例如設計團隊主動與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團體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合作,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這種共同參與和協作有助於建立更廣泛的社會聯繫和共識,以實現社會變革和改進,另外社會創新主導的設計方法也注重評估和迭代,以了解社會設計方案的實際影響和效果。

變革設計(Transition Design)

變革設計意味著長期看來是相當激進(Radical)的設計方案,激進精神對於某些人可能難以理解,為什麼做設計需要激進?如果觀察過去到現在的社會變革,通常都有某種激進觀點,例如1960年代種族或是性別議題正在發酵時,第一個黑人棒球選手或是女性投票權,都被當時社會認為是某種激進方案。

變革設計使用激進的意義就是跳脫一些社會經濟框架,用比較廣角方式觀看設計。例如分享經濟概念內常常使用 Airbnb 案例,即是挑戰人們對於陌生人入住到自己家中的不安全感,設計正是轉化保守「家」的概念,成更為開放的分享資源。現在設計對於能源、醫療、災害後的生命線(Life Line)確保等等議題,發現常常難以下手或是找不到可以轉換的槓桿點,可能需要更多跳脫思維的理解才可以。

如果我們做個從互動角度的結論:總是會提及小到產品功能,大到社會性議題創造,都跟我們真實存在的自然世界(Natural World)息息相關。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自然世界所代表的意思:

自然世界 所有的項目和課程都強調,自然世界/環境是所有設計問題和解決方案的更大背景。
The Natural World All programs and curricula emphasize that the natural world/environments is the greater context for all desig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變革設計角度下認為設計不再是一種模擬使用者思維的工法,或者是快速產生模型,甚至認為我們需要討論更大的框架開始,設計師必須要有更寬的眼界,處理(Tackle)自然世界中可能的問題。

變革設計相關的概念

  1. Living Systems Theory
    生物系理論:生態學與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對於所有生物系統的原則都會有一般性的解釋。生物類理論在於動態解析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生物的自我組織、發現、脆弱性、共生、共同體(Holacracy)、相互依存性質等等複雜領域的環境變化與促進變化的原則。
  2. Futuring
    未来學:Transition Design 會從根本上來看,新點子所需要存活的未來觀會是什麼?像是科幻、說故事(Story Telling)、未來預測、Speculative Design等等,結合短期的設計到長期的解決方案
  3. Indigenous Wisdom
    原住民的智慧:原住民在產業變革之前是在什麼樣的社會體制下生活,過去我們認為過時的知識,現在可以重新拿來再刺激思考,他們如何設計出可以持續存活的工具或是與自然共生的社會規則。
  4. Cosmopolitan Localism
    全球在地化:從德國J. Sachs開始的造語,地方的技術、資訊與資源面逐漸全球化底下,如果要解決地球規模的問題必須要從地方著手,這個也是設計最適解的角度去看生活模式的不同。
  5. Everyday Life Discourse
    日常生活談話:日常生活形塑社會模樣,但是常常被忽略。Transition Design 認為日常生活的對話組成了設計最基本的文脈,在之中找到持續可能的樣貌,並且加強(或減弱)某個物件的本質。
  6. Post Normal Science
    後正常科學:在缺乏資料、也沒有相對的事實證據、也正在爭論的價值觀中,緊急需要下重大決策的情況下,如何長期的解決問題。
  7. Needs
    需要:日常生活中理解到「每個人」的需要,並且討論出可持續供給需要的策略,引用經濟學家Max-Neef瞭解真實需求中,一方面討論需求是個有限的資源,另外一方面也強調需求是會依照時代、文化、地理特性與世代價值觀而有所不同。對於強調地域性解決的Transition Design之下,如何控制需求的供給成為高度持續社會下的重要議題。
  8.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社會心理學研究:1992年在里約的地球高峰會中,許多主張持續可能的生活的科學家,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基礎,討論健康生活的「意識變化的階段」、「自我效益」、「每天一小步累積就是一大步」、「漏液效應(spillover effect)」的思考。
  9. Social Practice Theory
    社會實踐理論:特別關注慢慢變化的習慣,尤其是某些地區特別的物件、技術、行動與意義的關係性。
  10. Alternative Economics
    替代經濟:對於全球化連結的經濟體後的反思,能不能夠地區就可以滿足基本需求,(自給自足的)經濟在有些交換模式上做了特殊設計(記得日本農業的鄉土稅嗎?)
  11. Worldview
    世界觀:過渡期中其實需要新型的存在方法,首先要認識到單一的機械觀(也就是我們現存的經濟社會架構)已經沒辦法滿足變化的需求,必須要討論複雜系的相關理論以及之間的關係才行。
  12. Goethean Science&Phenomenology
    歌德科學&現象學:同時是詩人以及藝術家的歌德將自然界的生物,特別是植物的完全性現象,開發所謂的現象學理論。理解歌德的開發手段可以讓我們知道成長、成熟到結束的時間點中哪一塊才是變化動盪的部分。

可以下載原文,這個筆記將會不定期更新。

註一:變革設計或被翻譯成為過渡設計,但就產生的價值觀來看,變革的說明能力再於促使社會設計產生變革,並非單純過渡到另外一個社會狀態。有關過渡設計相關資料可以參考 Jeffery Medium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