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世代又如何?

日本在20年前推行所謂的「ゆとり教育(寬鬆世代)」,意思是希望學生們從競爭解放,解除所有學習的界線,讓學生自己去選擇想要學什麼。

他們發現雖然不需要每個人都考東大(事實上許多引起「拒絕上學」與「霸凌」的原因都在競爭心態),但家長卻無法理解,學校指導的角色也就需要更加激進。例如在運動會上賽跑居然不是比第一名,而是全部的人一起手牽手奔向終點,這一點讓我非常訝異。

可笑啊!對於一路「打拼」上來的台灣人,覺得這個真的太弱了。全部人都第一名?

不要開玩笑吧,台灣這個地方恨不得只有自己得第一,享受勝利帶來的成果。

當你真的第一名,然後呢?

即使事事第一,站上群體的頂點的時候,到最後為了保持第一的狀態走向極端的例子比比皆是。Oracle翻對手的垃圾桶、Facebook刪政治敏感文、奧運選手嗑藥等等,都是如此。維持第一名跟登上第一名所需要耗費的心力非當小可,許多偏激的行為都是耗費精神太多,失去了心裡的「寬鬆機制」造成的結果。在任何頂點的世界裡,心理狀態常常才是維持高峰的關鍵,而不是短暫的表現良好。

生活有問題的時候,努力打拼沒有什麼問題,得要活下去才行。

不過,現代社會之下生活富有了,多出來的時間要做什麼?許多人有大把時間與資源,卻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一直空轉。或者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所以,「寬鬆」的意義不在於浪費時間,而是保持一種具有空間的狀態。那個是一個具由豐富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社會才能做到的事情。

我也常常在某些作品裡看到創作者的心理是否保持寬鬆:這個地方細節沒有處理好,那個地方邏輯有點奇怪,最後發現這整個作品/產品/服務只是滿足某些狀況而存在,可能是時程問題,也有可能是資源不足,甚至有些因爲沒有自信,照抄當作功課而已。

擁有了寬鬆才是真的富足,理解他人也需要有足夠寬鬆的心情才能做得到。那些一路打拼上來的優秀人才其實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比他更厲害,但這世界上比較誰強都沒有什麼意義,那些是心理失去了寬鬆想的事情。心理寬鬆了,才更有注意力放在真正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於自己該負的責任才更清楚。

在一群都很厲害的人裡面,比較誰更厲害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就像是一群小提琴手裡選出第一名,跟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首席,意義完全不同。

強者中的第一名不見得能夠跟別人合作,而在交響樂團的小提琴首席可是帶領樂團的重要角色。一首充滿技法的樂曲跟感動人的樂曲不是同一件事情。

如果寬鬆世代能夠彼此合作,多一點這樣的人又如何?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