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新戰場,慢慢滲透的聲音個性

品牌新戰場,慢慢滲透的聲音個性

還記得坂本龍一為了他常去的餐廳背景音樂太差,自己重新編了一個Spotify音樂清單嗎?

用餐廳名字Kajitsu 為名的清單後來就常常出現在我的音樂選擇之中,因為實在是太好聽,可以放著不停循環播放都不會膩。換句話說,Spotify的分享特性讓這些品牌更能夠精細的使用平台,並不只是單純的當成宣傳媒介。

像是文中的可口可樂使用 Spotify 的音樂資料庫,重新建立自己品牌的音樂分享平台 PlaceList。麥當勞則是贊助了某個青春洋溢的樂團,直接就把LOGO打上去聯名,或者是Reebok與Nike都建立了運動歌單等等。這些品牌的目的雖然各有各的打算,但就從音樂分享的社會現象來看,卻有一番樂趣:我們聽音樂真的有自己的想法嗎?

現在的串流音樂可以輕易的得知聽眾的喜好,甚至時間、地點與內容都一清二楚,運用演算法持續推薦串流音樂讓聽眾黏著度大增。而且音樂與其他視覺內容不同的是,聲音訊號不只是用大腦運作,更是感官(靈性)的中心。舉例來說,冥想時是遮斷視覺,但聽覺仍在運作,要到定性時才能夠不聽見外界的聲音。聽覺提供了品牌一個絕佳的進入管道,音樂能夠展現獨特的品牌個性,是長期置入。

Spotify也從善如流,推出了給品牌的規制(Guideline):Spotify for Brands,不管大大小小的品牌都可以使用平台建立自己的音樂清單,尤其適合一些需要風格特色的小品牌,感覺比放射群廣告還來得硬核(hardcore)。當音樂本身成為社會標記,甚至是一種刻板印象,那麼音樂的外部性就不只是影響力這麼簡單了。

或者,我們也太小看「現代」近乎神經病般的混種,體現在社會多樣性中。

5 Brands That Are Killing It on Spotify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