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鬼故事。記得有一次產品開發會議上,團隊秀出某個自以為豪,經過使用者、技術與業務認證過的某個功能,想要放在下一代的產品上。正在滔滔不絕的時候,高層一句話:這有什麼用?團隊陷入一片沉默,因為這個酷炫功能長官們好像沒看懂,便急於解釋花了多少資源「證明」這個功能是有用的,但是高層還是堅持己見,覺得這個功能是 Nice to have ,而不是 Must have。
團隊陷入極端困惑狀態,一群人是樂觀堅持只是老闆單方面的意見,訪談顯示使用者根本沒這樣想,另外一全人原先看衰的開發人員就跟PM嗆聲說,這我早就說過沒用了吧!(總是有這些悲觀主義者)如此兩極化的反應,這功能當然就石沉大海,直到其他廠商實現了類似的功能想法,才說我們好幾年前就想過,只不過沒有資源做出來。
故事還沒說完,一兩年後有機會跟高層討論事情,拿了這事確認當初的想法是什麼。原來長官的意思不是「證明給我看有沒有用」,而是「產品內已經已太多使用者沒有用的功能,再多一個又能如何?」,功能本身沒有問題,只不過裝錯容器了。
這讓我想到這兩天讀社會學有沒有用的討論,雖然我不是社會學家,什麼涂爾幹、孔德或是拉圖等一票社會學大師的書都沒真正看過,無法對社會學下正確判斷。但是身為一個設計師,卻覺得社會學十分好用,因為設計本來就是發現跟解決問題的學科,如果沒辦法發現問題,那麼解決方案提得再好也沒有意義。
Meaningful (有意義的)社會現象是做設計的好寶藏,每天、每個人、每項物件都是啟發設計師的日常活動,有時候社會學是帶領我們「看得到」問題在哪裡,這對我來說已經足夠。關於那些「用得到」的技能,有太多人可以執行,甚至 AI 會代替人做出決定,這個時候社會學的意義應該就是幫助我們理解並走入下一代人類科技社會,關於過去那些大師,就放在一邊吧。
我覺得社會學沒有積極發揮自己的角色「創造需求」,可能就是這段「有沒有用」的對話毫無創造性的源頭。就像我們現在想看電影,根本不會打開 DVD 撥放器(天啊,上次打開已經是好幾年前了吧!),而是直接打開串流影音 APP。換句話說,過去有用的功能,現在沒有用了。過去值得花錢的,現在要送人,還沒人要。
說到底,為了「創造需求」,每個人可是卯足全力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是嗎?這個時候的社會學又能發現什麼樣的「有意義的問題」呢?我可是很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