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導入行為科學的10個理由

Photo by Christian Wiediger on Unsplash

行為科學(Behavior Science)主要是運用心理學、人類學或是其他應用學問的多領域研究(Wikipedia)。最近幾年來企業研究開始關注行為科學,也有不同的實驗方法以改進目前的產品或服務組合。行為科學家 Stephanie Habif 就整理了10個理由,說明為何企業必須要思考導入行為科學:

10. 因為人機互動(HCI)已經證明自己是關鍵技術

2001 – 2016 年的公開市場總值排名的變化,從製造業的GE、能源業的Exxon到科技業的蘋果,就看得出來科技股站上鰲頭的原因並不是靠傳統資源,而是技術資本。其中上位的5間企業(也就是傳說中的GAFMA) 即是以精美的使用者經驗(UX)掌握了絕大部分的技術資本市場。「人」才是21世紀的無窮資源。

9. 幾間公司已經看到了行為科學的可能性

Fortune 500中的幾間企業招募者告訴作者,他們已經在招募全職的行為科學家,以改變企業的產品結構,變得更容易讓人使用。有幾間新創公司,例如Instagram已經在產品評估中加入了行為科學家的意見,或者是數位醫療新創7 Cups of Tea也逐漸使用行為科學理論改善目前的醫療環境。

8. 最好讓「產品」成為使用者每天的「習慣」

「習慣」對企業來說是件好事,不需要開拓新的客層就能夠有個基本盤,是最優良的獲利模式。但是要維持使用者好的習慣則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需要理解深層的使用需求。

7. 腦科學與行為科學每天都在進步

過去對於行為科學的理論通常是以推測或是觀察為主,不過隨著功能核磁共振(fMRI)的逐漸進化,行為科學家開始能夠讀出過去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史丹佛平靜技術實驗室(Stanford Calming Tech Lab)的Neema Moraveji博士就發展了一個經過實證的互動模型,解釋人與機器在某些時刻中能夠創造平靜,讓行為科學家不只是驗證,還可以發現並創造出新的行為模式。

6. 過度的聲音形成噪音

我們生活在過度資訊化的環境,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非常難專注在一件事情身上,許多提醒(Notification)對於情緒與關鍵決策都是過度影響。行為科學家能幫忙排除一些噪音,回到最初的思考邏輯上。

5. 行為科學成為有用的工具

如果我們融合兩個工具:行為科學與設計思考的話,許多人可能會誤解行為科學是幫助企業吸引更多人對某個APP上癮(例如社交網站),或者是控制消費者行為。相對的反思也在行為科學界產生討論,幫助使用者達成他們的目的的確是好事,不過,如何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則是需要討論的。

4. 行為科學可以設定企業組織走向有意義的設計

許多科技在設計過程中,因為無法正確與使用者需求對焦,導致無意義的設計也不在少數。對於企業來說,應該把眼光放在「使用者能夠利用我們的產品到什麼地步」,而不是「我們的產品表現有多好」,這兩者對於人的定義是完全不同。在設計過程之中需要許多有關使用性或是行為的實驗,這就是原本行為科學家的專業:創造意義。

3. 每個專家都必須要學會一兩招

在舊金山舉行的行為科學研討會中,高達2000多位的會員參與,並且每個月會都有100+人以上參與討論。這樣的風潮也反映在許多商業書籍上,例如Nir Eyal的Hooked(中譯:鉤癮效應:創造習慣新商機)或者是Charles Duhigg的The Power of Habit(中譯: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都是每個專家領域需要了解的基礎常識。

2. 白宮也正在執行

歐巴馬總統在2015年的13707條文中,名列「行為科學的洞察能夠對於美國人民產生影響」,所以許多聯邦法律在制定與執行之時都必須要考慮到人類行為。在勞工權益、環境維護、健康醫療、經濟共生等不同領域中,行為科學家的意見成為支持法案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1. 行為科學提供初次行為改造

不管是長期變成習慣,還是短期想要優化某種行為模式,行為科學都能夠提供第一次的行為意義,並且快速讓人更耨切換舊有思考到新的行為邏輯。即使是單一行為,也可以解此獲得改善。

Top 10 Reasons to Integrate Behavioral Science into your Organization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