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本人正在閱讀的人工智慧報告,看出未來日本AI戰略

, ,

眾議院議員塩崎彰久在Note公布的兩份資料,顯示日本整體社會,從科研界到商業界對於人工智慧的整體戰略。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這個資料這麼重要?

台灣身為半導體生產與晶片設計的重要地位,解讀這份資料能夠讓我們知道世界分工的頃向,對於策劃接下來3-5年間行動來說,具有指標性意義。

先列出這兩份資料的PDF來源:

第一份資料來自於松尾研,松尾豊教授為東京大學技術策略學專任教授,經歷史丹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產業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同時是日本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協會理事長。第二份資料的提供者則是安宅和⼈教授,慶應義塾大学SFC,同時是 Z Holdings(Yahoo!、LINE等IT品牌的控股公司)資深策略師。

這兩份資料皆有版權,所以將不會轉貼任何書面圖像或是統計資訊,就個人與產業角度整理重點。

第一個比較大的重點是 :這波生成式人工智慧運動將會有什麼基本改變

  • 只要是個人能夠使用Prompt(招喚術),就可以招喚全世界最大的智慧魔法,產生各種不同應用與思考模式
  • 數位技能綜合技巧將會大大改變工作的本質,提升創意生產力,也就是說重新定義生產力原則,不在於效率,而是如何更快速獲得效果
  • 目前人類世代以「Made bu Human(手工製作)」為品牌化現象,例如高級車幾乎都是手工打造的,提供個人獨特價值,但AI原生世代將會以 Made by AI > Made by Human。
  • 人工智慧會讓產品差異化非常困難,決勝點將是如何傳播(Distribution)與網路效應的混合實踐
  • 程式語言核心將會改變,程式從了解機械語言到指令生成,軟體工程師角色不再是產出優秀程式,而是有意義的程式。若要舉例的話,跟3D Printer造成的製造者運動一樣,大量生產模式並不會改變,但生產流程會改變成為少量測試點子的情況
  • 生成式人工智慧 X 3D Printer 將會成為近年破壞式創新模式,幾乎全產業都將遭受衝擊
  • 循環與重新製造的重要性將會改變傳統高度效率化的工業社會

第二重點,日本將要怎麼行動?

  • (1) 基礎建設、(2) 中介軟體(middleware)、(3)軟體應用三個層面看來,
  • 妄想(1)以數百或是數千億就能夠打造AI人工智慧基礎建設,看起來是非常困難,將淪為政策(企業策略)說帖,目前思考路徑將是(2)、(3)如何快速演進,社會態度將決定一切
  • 為什麼是社會態度?其中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教育界,如何育成AI原生世代,這是屬於民間企業擅長的領域。
  • 比較起美國與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日本很明顯落後,這跟產業互相串聯效率不彰有關
  • 開發日語為主的語言模型或許會成功,但是競爭對手將會持續進步,現在需要趕上進度
  • 開發ChatGPT類似服務的API,對於日本國內市場要使用Azure服務門檻較高,在資安角度上的確需要有一個比較便宜使用的API對接服務
  • 正確理解人工智慧技術問題,以開放、豐沛資金、速度角度切入,重要的是能夠互相合作,並非一個企業能夠打贏人工智慧戰爭

這也引起第三個重點討論 :優秀人才的來源

  • 日本理工大學出路前三名為:Sony、Accenture、TOYOTA,跟美國前三名就業傾向為:SpaceX、Tesla、NASA比較起來,理工科學生未來需要或是面臨AI人工智慧(軟體面)較低,如果沒有AI促進產業案例的話,進一步會影響學校人才訓練與供給策略
  • 工程師以外的職業差距將會急速縮小,專業不再是絕對
  • 人才如果能夠使用AI + 編程技巧,能夠快速產生競爭力
  • 沒有正確答案世界裡,能夠提供答案,甚至能夠早一步解讀資料邏輯,將會是解決問題的強項
  • 數位世界將會產生非線性、不對稱競爭增加,人類處理資訊的能力也將大幅增加乖離(Bias),能夠解放人類腦力的作法將會一口氣超越以往成功模式
  • 跳躍思考(並非線性思考)模式,在人工智慧時代是一大優勢
  • 信任年輕人開拓路線可能性

第四個,也是整體台灣產業界會有的問題,對於半導體的影響是

  • 半導體將進入地緣政治與國家競爭狀態,(以日本的角度來看)AI 則是改變半導體板塊移動最重要技術
  • 過去認為量子電腦是解決Y2Q破解暗號的唯一方法,目前看來會有提前可能
  • 對於人工智慧加速晶片化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尤其是大規模語言模型如何以硬體方式存在,將左右半導體往前推進的時程。
  • 開發高度語言訓練模型背後雲端運算,所需要的半導體數目也將會以GPU/TPU串接模式加倍進行,左右競爭速度。

參考資料如下,未來將會逐一補足,也不禁想問,台灣的AI策略在哪裡?

AIについて、全日本人に「今」読んで欲しいスライド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