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Spotify

再見了,Spotify

,

Kyle Chayka 討論最近 Spotify 介面設計的改變,有幾點跟我的想法很類似。

根據 Kyle 的說法,Spotify 最近的改版行動,需要多點擊一兩下才能進入音樂專輯,似乎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這種操作讓他更難找到喜歡的音樂專輯,感覺對 Spotify 來說,每一首歌都只是「內容」,讓音樂專輯跟音樂人的關聯性分開。

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改變,卻會產生幾種漣漪效應:久而久之,越來越多人專注於尋找歌曲,並非專輯作為音樂觀賞單位,如此一來音樂專輯的重要性就會降低。北卡州立大學的設計師兼教授 Jarrett Fuller 表示,「設計師決定的事會成為大多數使用者的預設」。

設計師常常以為自己為了使用者做最好的安台,不過,如果我們聽聽 Jarrett Fuller Podca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就會發現,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式已經被他所謂的「以企業為中心」的方式所取代。這並不是他個人推論,許多領域專家指出 Spotify 在過去兩年多次提高訂閱費用,最近的利潤率更高達 30%。這不是為了優化使用者體驗,而是為了極大化獲取利潤,Jarret 說。

Chaika 將 Spotify 的這些舉動形容為作家 Cory Doctorow 所說的 相互運用性(Enshittification,也有人翻譯成垃圾化。)有趣的是,Doctorow 將 Spotify 比作大型賣場。當大型賣場只是一個壟斷性的中介,很少提供自己的創意投入,卻能對一系列產品施加巨大的影響,影響我們的購買決策,而 Spotify 也正在變成這樣。

如果結構性的垃圾化無可避免,我會覺得敏感的人或許會思考一下要不要續約 Soptify。但是,想到這些年建立的歌單與個性,變得越來越難抉擇時,我反而會重新思考「生態系」對生活的影響。也許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建立多元的聽歌模式,而不是讓一個工具決定文化思維。

Why I Finally Quit Spotify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