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時候,免費的最貴

許多創業者在經營初期都會放棄「設計」跟「行銷」兩大功能,認為產品做好就會有人買單。設計跟行銷看起來都可以自己來,不行的話就凹一些免費服務,可以用就好,後期再把行銷跟設計補起來。但其實這兩個才是重要功能,設計可以幫忙洞悉使用者行為再導到產品功能,行銷則是轉譯產品語意到市場訊息,要用最好的人才,用最貴的方案,才能夠在一開始取得成功。想要省這兩件事情,那就祝你幸運,慢走不送。

2019.07.02

本來是我在Facebook上的有感而發,不過我覺得要更深入去講這件事情,為什麼我會這樣覺得?不是一開始應該把產品的質量先做好,所以招工程師才是重點不是嗎?如果一開始就用這麼「虛」的職位與工作,以後沒辦法回收要怎麼辦?

當然上面的疑問有些是對的,例如有沒有辦法回收這件事情,或者是質量問題。不過我想先提一個假設,如果產品質量非常好,也得到很多的評價,有市場證明,但是競爭對手馬上就卡位的情況之下,要如何產生差異化拉開差距?這個不是工程能夠決定的,而是由市場決定。

產品先決還是市場先決

產品先決的思考邏輯常常發生在工程背景的創業家,但是最後通常是市場先決的投機者獲得投資,雖然也是一種不太公平的狀態,但是市場卻是公平的。產品要質量好必須要花很多時間解決生產製造流程,開模具或者是測試,都是需要花非常多資源。但是對於消費者/使用者而言,沒有任何新產品一開始就能夠取得絕對地位,需要花很多時間適應甚至改進,到最後有人橫空出世出了一個完全顛覆(但沒有)就拿走幾乎全世界的配額。

市場先決的邏輯則是一開始就讓越多人了解、試用、推薦到重複購買,快速推廣,產品有打到點就好,追求極致不是創業之初做的事情。而且市場先決邏輯無所不在,Under Armour 快速擴張搶了兩強的市場,即使現在有點傷但我相信他們還是有辦法找到痛點。或者是LINE、ZOZOTOWN、AMAZON等等都是這樣,創業初期的產品有些還是慘不忍睹,但就是一步步改進之下,行銷跟設計站在前頭引進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這樣才能創造正循環。

面對風險的態度

說到底,產品先決的想法其實就是想把風險拉到最低,避免品質不佳的退貨。但老實說沒有什麼產品不會被退貨,因為這都是比較心態,遇到品質不佳的狀態只有退貨一途。但是創業者來說要的則是風險投資,在短期用強大的行銷設計能力搶占市場,之後產品迭代再用最好的廠商來解工程議題就行了(那個時候應該有足夠的銀彈,沒有的話,解也沒用)。

我們用另一個故事書名:著名的Ellsberg Paradox,把三十個藍色的球,跟六十顆紅色與黃色的球混合在一起,比例不是很清楚,但紅色跟黃色球至少會放進去一顆。在這個情況之下,遊戲是這樣玩的:

  • 遊戲一:抽到藍色的球就有一百元「或者」抽到紅色的球也有一百元,其他都得到零元。
  • 遊戲二:抽到藍色或者黃色就能有一百元,「或者」抽到紅色或者抽到黃色就能夠有一百元,其他都得到零元。

在這兩個條件之下,大多數人會選擇遊戲一:藍色的球,遊戲二:抽到紅色,或者是抽到黃色就有一百元。理論上這個是能夠一定拿到一百元的組合。不過看似合理的組合卻存在數學上的矛盾。

如果我們將紅色球=X,選擇「1. 藍色的球」即是接受了 X < 30的假設,也就是主觀認定抽到藍色的機率比紅色來得大。另外一個「2. 抽到紅色,或者是抽到黃色就有一百元。」,因為紅色加上黃色頂多就是六十個,所以,藍色加上黃色的數量是 30 + (60-X),這個數字則是假設紅色球比較多(X > 30),數學上顯得非常不合理。也就代表著遊戲呈現矛盾狀態,但人類卻能夠輕易的無視矛盾的存在。

Ellsberg Paradox 反映了人類行為中對於「曖昧厭惡(ambiguity aversion)」傾向,不管怎麼選擇,人會傾向選擇一定已知數目的球數,而不是選擇曖昧球數的選項(即使不確定的總額還比較多)。人類會傾向風險偏少的選項,即使報酬比較大,也不會選擇已知資訊比較少的選項。

小結

總之,設計跟行銷是我認為絕對不能缺少的夥伴,而且越是有戰力的設計與行銷就越少隔閡,需要花很多時間讓市場認知,進而吸引使用者真的是專業工作。千萬不要想「自己來」,只會花一堆時間但是完全無用啊!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