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The Walrus》的文章介紹了印度婚姻文化地震。傳統印度的婚姻是透過相親安排,因為父母必須要用理性的推理來維持家庭地位、階級、社會與經濟地位的穩定。現在仍有 90% 的婚姻仍然是透過相親促成的,但是現在卻遭受到人工智能的極大影響。
Betterhalf.ai、Shaadi 等配對應用程式運用人工智能分析用戶的生活方式和伴侶偏好,提供更精確的匹配,並試圖排除家庭的干預,尊重個人意願,打造一種全新的婚姻媒合模式。不僅如此,應用程式排除了多樣性(LGBTQIA),甚至還能根據用戶的姓氏與名字推測其宗教、種姓、性別和語言,這可能進一步強化印度社會中根深蒂固的階級差異。
不過,過度的最佳化、自動化,以及過於透明的機制,可能會帶來其他社會問題。例如傳統婚姻中心的普遍抱怨是父母或是兄弟姐妹的過度參與,這也影響到配對模式,Shaadi 上建立的帳戶中有 40% 到 50% 由父母管理。事實上,這種做法已經融入了婚姻市場,網站要求用戶指定帳戶所有者——主要使用者、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親戚。
Shaadi 創辦人泰伊爾發現父母的直接參與「非常有趣」,他覺得過度參與可能會讓對象不知道是否真的對本人有興趣,更多時候是她媽媽 (或爸爸)感興趣。印度的婚姻同時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遊走,既保留了歷史習俗,也投射了進步的信仰體系。因此,這種依靠姓名進行判斷的方式本身是否算是「問題」,其實很難下定論。無論如何,印度的配對應用程式將會以不同於以自由戀愛為基礎的國家 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模式,
文化傳統如何因人工智能驅動的配對應用程式的興起,在真實社會裡逐漸發生變化,這裡面的好處與壞處,非常值得好好思考。
我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