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躺平,或許是假的

職場躺平(Quiet Quitting)最近成為一種討論話題,有些人選擇用躺平角度看待工作,只要做最低限度的任務拿到工資就行了,不需要特別積極爭取。The Atlantic 報導則發現躺平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名詞,或者是說,從統計數字來看從很久以前就有人選擇躺平了。

蓋洛普最近發布一份調查,近半數美國勞工近十年以來對於工作的承諾(commitment)慢慢增加,只有在 2022 年些微下降,即使如此,也比 2000-14 年的水準來得高。躺平其實不算是一種新趨勢,只不過換個講法而已(原本圖表在報導裡有呈現)。

但是,躺平卻在最近漸漸變成一種生活態度,這可能與職場希望工作者投入更多時間有關,工作者紛紛出現燃燒殆盡(Burn-out)或是無聊等等情緒,需要找出口宣洩,躺平似乎就是個很好的形容詞。尤其是疫情後的「複合工作(Hyrid-Work)」更讓工作這件事情顯得重要,如果將躺平直接翻譯成為年輕人不想工作,跳過中間的推導程序就很危險。

疫情前後出現大規模的「離職潮」,人們不再追求高度緊張的工作內容,而是將工作與人生目的綁定在一起。過去以獲取金錢為主的專業工作者,紛紛追求自己的夢想,轉向成為瑜珈老師或是創業,其實真實的勞動力並沒有減少。既然勞動力沒有減少,也就代表著創造新工作的形式與方法增加了,躺平僅僅是人們宣洩空虛狀態的情緒表現而已。

儘管最近景氣不是很好,工作缺口仍然存在,在美國甚至有達到 1:2 ,一位工作者有兩個職缺的狀態出現。另外也就表示,選擇躺平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要「放棄」,僅僅是擁有穩定經濟來源,工作也相當上手時,等待創造的時間點也說得過去。統計上並沒有大規模離職潮能夠證明這一點之外,或許文化意義更大於實質表現。

躺平者是等待機會到來,或者是真的希望人生就此停步,每個人或許有不同解讀。

Quiet Quitting Is a Fake Tr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