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次文化運動:暗流從何處來,往哪裡走?

數位時代的次文化運動 – 由 Doocument Journal 發起的主題,指出網路上次文化運動仍然持續進行,只不過在 Facebook、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平台上卻發現不到相關足跡,可能隱藏在其他網絡關係上。

次文化本來指的是獨異於主流文化之外的暗流。舉例來說,最具代表性的次文化運動當屬美國西岸的嬉皮文化,60 年代因為反戰興起,迅速在 70 年代逐漸形成矽谷科技文化,也是世界創新的原動力之一。但是現在的次文化運動卻因為社群網路漸漸消失,就連極具街頭的 Rap 文化都以 Youtube 散播,過於依賴主流影音媒體影響自身言論表現。

次文化的另外一個運用方式,就是利用音樂或是文章等媒體力量,達成政府或既有權力者的對抗。像是發展「解密百科」的 Snowden,如果過度依賴社群媒體的話,有機會能夠擺脫言論審查,逃離「被祖」的命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類似的次文化運動如環境保護團體、BLM 或是同志領域,都非常需要發展自身網絡,減低對主流社群媒體的依賴才行。

報導裡也看到年輕世代的數位次文化發展,藝術家 Joshua Citarella 將 GenZ 對政治興趣的研究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名為「選擇你的未來 Choose Your Future」。或是批判工業社會的 Ted Kaczynski ,採用原始生活,並且自行計畫引爆炸彈的過程,影響許多年輕世代對現今社會、經濟與環境的批判。意外的是,這些言論如果沒有辦法進入主流社群網站,能夠在什麼樣的網路世界中留存?令人感到好奇。

數位時代的次文化的確正在流動著,即使暗流不為人知,的確在關鍵時期起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吧。

The internet didn’t kill counterculture – you just won’t find it on Instagram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