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教育現場,學習變革是第一要件

改變教育現場,學習變革是第一要件

擺脫 Zoom 等線上教學,回到疫情前日常生活的教育現場,好像跟過去有點不同。

過去兩年教育現場遇到的衝擊不是上課進度被打亂,而是發現根本不需要進度,像是善用線上資源,知識本身堆疊速度比老師們單方面說明更快。被視為傳統知識提供者的教育者,發現教育「啟發(inspiration)」重要功能,在線上學習時被嚴重忽略,即使 1on1 也非常難達成。

The Real World of Colledge 領導者 Wendy Fischman / Howard Gardner 認為大學需要回到原先提供博雅教育的功能,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們在學校就理解或是經驗所謂的「變革」。為什麼是變革?因為自身教育或是信念,將會影響自己提出問題的方式,而問題本身即是改變的前兆。Wendy 說。

大學本身的定義需要改變,改變才是大學永恆基礎,可惜保守派教師太過忽視。

特別是學校被當作社會的一環,包括了許多議題都與社會息息相關。多樣性與公平性在大學裡自然是跟每個學生、教授或是工作人員生活綁在一起。如果在學校無法解決的話,在社會要如何結合許多不同想法團體一起解決呢?大學自然不能脫離社會,如何發揮其主體性就是個起點,尤其是知識本身為解決問題的工具之一,「啟發思考」就是大學教育基本原則。

他們也舉出丹麥大學的例子,所有課程與內容基都是公開檔案,所有人也能自由進出課堂,課程講義與內容在學校網站與圖書館裡都能夠被查閱。如此一來就產生變革之前的火種,偶然坐在旁邊的同學,可能就是從對話中產生一些想法衝擊,進而思考問題解答。或者是課堂上教授與學生的衝突,當然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機會。

大學=真實媒介,大學線上化目的應該是提供更多人接觸到知識體系,真實媒介到不同場景上,自然有其解決之道。疫情後線上學習之外,真實授課得要透明公開,更強調創意、共創與衝突解決。比起在線上個人學習,校園裡偶發事件更能夠帶領討論,這也是疫情後教育需要特別統整的地方吧!

A Research-Based Case For Transforming College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