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接來電

未接來電

家庭疏離仍然是一個禁忌的話題,但慢慢地,這種觀念正在改變,New Yorker 的文章報導了年輕一代悄悄地與家人疏離的運動,也就是所謂的「無聯絡(no contact)」。

根據 Pirmer 在 2019 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目前有 27% 的美國人與家庭疏離,不過,能驗證實際情況的數據並不多。據處理家庭疏離所成立的團體 Family Support Resources 的共同創辦人 Yasmin Kerkes 表示,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正在「爆發」,直接導致支援以及教育身邊家庭疏離的人所舉辦的會議活動越來越多。

這些討論在網路上也逐漸成長,Reddit 論壇 EstrangedAdultChild 有超過 40,000 名成員,而另一個社群 raisedbynarcissists 有將近百萬成員,都代表著類似狀況逐漸增多。網絡縮寫也漸漸普及,像是「No Contact, NC」代表無聯絡,「Low Contact, LC」代表低度聯絡,「Very Low Contact, VLC」代表非常低度聯絡。

與家人疏離的年輕人面對現實挑戰也越來越多,舉例來說,學生如果父母疏離的,通常會面臨無法取得學生貸款或租屋保證人等問題,不過,也有些活動支持與家庭疏遠的人們。倫敦一個名為「獨立」(Stand Alone)的非營利組織,就有社會租屋保證人的制度,因為他們認為有時候與家庭疏遠是保護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不只歐洲,在美國也有許多類似團體,例如企業家 Seth Forbes 在 2020 年成立的 Together Estranged,會在年節等重要時刻舉辦活動,讓無聯絡的人們得以聚會,尋求溫暖。

話說回來,我們介紹這篇文章,重點不在於家庭疏離是否是個社會問題,而是可能需要撼動所謂「家庭」的傳統觀念。

Stand Alone 的創辦人 Becca Brand 表示,雖然社會文化傾向散播「擁有家庭是無條件的好事」的觀念,實際上,「擁有超越家庭關係的生活,並與朋友和同儕尋找新的家庭感,會更健康」。密西根州立大學家庭溝通與關係研究所所長 Kristina Sharp 也表示:我們充斥著迷於生物學上的繼承、或者「血濃於水」和「家庭是永恆的」的人類文化,忽略個人需求。

此外,我們還要看看不同世代之間的感性差異。 雖然「無聯絡」的關係通常是在子女這一代遠離父母時產生的,但家庭的價值觀一直在不同世代之間產生很大的差異。老一輩的人通常對家人有責任與義務感,並容忍自己的父母做更壞的事情,但是,現在年輕一代覺得任何關係都應該是健康的,不需要忍受。

雖然與家庭疏離的話題往往是社會禁忌,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人因為社會規範而受苦,而支援這類人的活動也開始蔓延。如果未來正如文章所言,家庭的強烈聯結正在瓦解,那麼人們將會越來越多地尋找新的社會聯繫來取而代之,或許是重新定義家庭關係的時刻。

Why So Many People Are Going “No Contact” with Their Parent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