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商業化的品牌行動

根據最近的尼爾森調查, 72%的運動迷認為運動員對BLM(黑命貴)的影響力很大,而且59%希望運動員可以採取更積極的活動。也因此,許多職業球隊開始建立對於年輕人更積極、多樣性、以及顧慮多人種的戰略方法。像是NHL的社群網路專家 Kim Davis 說「人們願意相信企業也能做正確的事情,甚至拿來賺錢都無所謂」。

如果要定義的話,可以稱為品牌的積極行動主義(activism),也就是企業把品牌當作倡議的一部分。舉例來說,Petagonia的品牌訴求中,環境保護不僅僅是口號,還是他們企業營運指標的一環。或者許多企業開始支持倡議者,對於新疆或是香港問題,表達出品牌意象與行動方向等等。

另一個研究表示,美國消費者對於企業的信賴程度比政府還要來得高,這也帶給原先議題倡議者,從原先希望企業改變的角度,轉向獲得消費者支持。讓許多消費者認知自己消費行為,跟議題的世界觀相互連結,不管是增加消費,或者是抵制行為,都能夠獲得立即的企業反饋(政治消費主義)。相反的,企業也得做出正確的行動決定,以免獲利減少,進而造成經營危機。

品牌積極行動主義的萌芽來自於NBA密爾瓦基公鹿隊的 Sterling Brown 。他因為停車案件被警察過度執法的關係,拒絕在季後賽上場。這行動在社群網路上大大引起人們的注意,讓支持者與反對者在網路上相互對峙,發現反對者漸漸減少對球隊的關注,但贊成者對球隊卻更為死忠,形成完全相反的行動路徑。「No Play」的態度使得職業球隊開始意識到運動不在再只是運動,背後有絕大的群眾基礎支持,不能夠對某些議題採取模糊的表態,得要積極表現與行動。

Nike 在2018年發表的「You Can’t Stop Us」,將 2016 年 Colin Kaepernick 在國歌齊唱的同時,單膝下跪表達抗議的社會事件,成功轉化成為企業品牌形象的推廣活動。雖然反應還是相當兩極,卻成功的讓消費者提高對 Nike 品牌的社會認知。不過,在企業的角度上也引起另外一個議題:如果消費者認同品牌訴求,該如何讓他們購買更多產品?這就是品牌行銷的問題了。

品牌積極行動主義越來越成為新日常的同時,如果沒有其他選擇的話,企業要如何更洗練的將倡議轉為消費者運動,將需要更精細的手法才行。

Athlete activism or corporate woke washing? Getting it right in the age of Black Lives Matter is a tough game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