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未來就是現在:企業策略已經不再是萬靈丹時,你需要未來學家

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

相信許多企業在制訂策略的時候,不會將「長期策略」放在第一個思考點,原因很簡單:因為短線策略看得出策略成效,但是長期策略就不知道結果是如何(更多人連吃午餐要選什麼都有問題),更何況效益發生的時候,經營層已經不在位置上了。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像科幻電影一樣,對未來科技做出預言,那該有多好?

好在有所謂的未來學家(Futurist)在幫助企業做類似預言的工作。撰寫這篇文章的Amy Webb就是其中一人。而未來學家可能不是印象上隨意空想的人,也不是科幻小說作家,而是企業策略顧問。

Amy 表示,他發現企業做策略時(通常有位策略長的仁兄),在現有科技或是社會基礎上做研究,可能會陷入選擇困難。因為許多新興科技:機器人、5G、AI人工智慧等等都是不同種類的方向,當然也需要不同種類的策略(與投資)。但是在需要馬上有成績的情況之下,策略長選錯方向就會浪費掉許多資源,導致不敢馬上下決策,或者是選擇短期策略進行導入。

舉例來說,2001年日本開通了i-mode行動電話技術,將手機連上了網際網路,這個時候沒有一個人會預想到行動網路影響了多少企業。幾年過去之後,傳統的報紙媒體紛紛轉型,廣告業也轉向數位行銷,遊戲也轉向了手遊等更為移動性的場景。更不要說製造業因為關鍵零組件成本下降的速度很快,導致能夠上網的裝置越來越多。

一個行動網路現象,導致了許多使用場景已經不會再像過去一般(還記得衝去計算機中心打電腦的情境嗎?)企業在複雜環境之下,以後越來越難判斷什麼是關鍵購買點。

如何知見未來?

Amy 建議不要使用傳統的時程表示意開發時程(Roadmap),觀察技術的演進的還有其他方法,「時間筒(Time Cone)」就是其中一個好方法。時間筒是由時間(前後)-資料(證據多寡)形成的一個區間。在筒狀的區間之中,研究者能夠明確界定隱性文脈、策略與願景,並且界定策略的守備範圍(短期長期已經沒有意義),持續建立企業競爭優勢。

新科技帶來的混亂會影響了日常營運、新產品點子、或者是勞力投資等等。而時間筒思維能將企業面臨到的「混亂」,轉換成為機會點,危機與機會。換句話說,「創新」單靠幾位員工進行腦力激盪找答案,可能會有一點成效,但是長期來看並沒有什麼實質效益。

另外,對於未來目標設定的方式也必須避免「希望」一次命中的思考模式,而是像打高爾夫球一樣,一開始先打個長球,再來短打逼近果嶺,最後是推桿進洞。採取漸進式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在短期目標中也不會忘了長期願景,更能掌握到這一打的目的所在。時間筒的想法能幫忙「捕捉」到特定科技發展趨勢,並且提出可能的解法。(這個真的學到了。。)

組織在先、策略在後

最後 Amy 談到了組織變革。許多策略制定的時候常常會牽涉到組織行為,例如要找外部人才,或者是找策略對象合作等等。這些組織行為都必須要合乎長短期目標的配合。需要時間發酵的(時間筒)長期策略,更是需要組織支持,並且像短打一樣逐漸推進,切勿躁進,以免還沒看到成效便草草收場。

從長看小,這應該就是「未來學家」告訴我們的事情吧!

How to Do Strategic Planning Like a Futurist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