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成歐吉桑化身,虛擬分身的心理機制

美少女成歐吉桑化身,虛擬分身的心理機制

虛擬實境急速擴張,許多Vtuber漸漸形成主流之外,也不乏外國人或是歐吉桑們頂著類似初音的少女外觀,利用VR聊天室進行各種交流。但是,我們也很好奇到底這些「男扮少女裝」是甚麼樣的心理狀態,又會形成什麼樣新型溝通機制。

研究臉與身體相關心理研究的中央大學山口真美教授,指出傳統心理學並無處理所謂的「外觀」改變會如何影響心理。唯一可以比對的是「整容」,理想中患者將自己的需要交代給醫生後,醫生必須要理解,也必須要讓患者接受整形過後的外觀,要不然會形成許多醫療糾紛。

也就是說,外科整形技術醫生處理手術,也需要研究如何讓人接受整形後,形成另外一個人的內外差距感。其中動作就成了改裝最重要的確認指標。人們透過動作確認自我存在,不管是臉部動作或是手部動作都必須要跟自我認知同步。舉例來說,整形後可能出現「肉笑皮不笑」的狀況,患者如果沒有做好心理建設很容易就崩潰。

不過,這是指整容的情況,在虛擬改裝上卻出現相反的動作認知,也就是人會透過虛擬人像的動作進而再確認自我認知。如果是扮裝成美少女,就會自然出現少女舉手投足的動作,一方便使用自我認知之外,另外一方面也是藉著旁觀者反應確認動作真實性與否。像是虛擬分身、工具或是遊戲等需要沉浸式經驗的應用,都有人特別厲害。

厲害的人自我歸屬感(Sense of Agency)特別強,自我感覺延伸也特別有一套。就像是就像是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在上肢,男性手部動作比較開放,也不太在意腋下打開的狀態,女性就會比較封閉而且動作較小,換句話說光看上肢動作就能夠判別實體是男性或是女性。若是有自我歸屬感的人,就比較容易適應自己靈魂存在虛擬分身,不管是男是女,都能做出相對應動作。

話說回來,希望打扮成美少女虛擬偶像的心理狀態,應該就是希望受人歡迎,事實上沒有人不歡迎美少女的吧!虛擬空間已經脫離日常實體,如果要有良好溝通效果,非得要讓自己變成受歡迎的狀態才行。如果可以更進一步,成為「無害」的存在,更能證明自己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比起攻擊感重的男性外觀,女性更容易形成各種無害證明,所以歐吉桑能夠操縱自己動作形成美少女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如果已是美少女虛擬分身,歐吉桑或許也能夠開啟自己都不知道的少女心,講出女性講不出來的可愛語言也就不足為奇。

人類漸漸走入數位與虛擬生活,真實性別與生活或許也需要修正,全世界都是美少女或許也不錯。

おじさんを美少女化したテクノロジー 先端心理学が語る「VRの世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