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高收入泡沫破裂,讀碩士的意義在哪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考方式,在每個世代都被當作是教育最高指導原則,不過進入到 21 世紀,到底是否還是正論,則是值得質疑。

Business Insider 的報導裡,顯示美國跨越嬰兒潮到 GenZ ,大部分人都還有「碩士學歷」等於高收入的最低學歷,因為如此,2020 年的碩士生將超過 300 萬,比起 2000 年 100 萬左右的就學人數上,幾乎超過 3 倍以上。同時,美國碩士生也背負著高額學貸,還沒出社會就平均一個人就已經揹了 6.5 萬美金(約 200 萬台幣)的學貸。

另外一方面,許多資料則顯示高學歷不見得與高收入能夠產生連結,像是能夠確實產生高收入的醫學院與法學院的確值得投入,大幅增加的管理學院與教育學院碩士生,則無法在就業時找到相對應的高收入工作,反而要先面對學貸地獄。換句話說,極大部分的碩士生擠向就業市場,卻只能找到跟專業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工作,甚至是找不到工作的狀況。

主要原因是就業市場在過去十年呈現相當不同的面貌,許多管理或是教育專業工作不再執著於相關學歷,進而降低「碩士生」的門檻。如果不再執著學歷,員工多樣性當然會增加,企業也會加強自身的教育訓練工作,或者加速替代的速度,讓許多就業機會流動到低階大學階段。對於年輕人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事,明明為了高收入而去背債讀書,人生反而陷入薪水趕不上還債的速度。

美國就業市場雖然離我們很遠,換個角度看台灣企業仍有相關聯性。雖仍然在意名校,不過僅僅鎖定理工背景,其餘學歷背景幾乎已經面臨跟美國相同狀況,甚至更差也說不一定。現在人工智慧持續定義人類工作內容的狀況之下,無法產生價值的專業工作勢必被取代,像是翻譯、專案管理、物流、零售等等。

如何脫離學貸地獄,如果無法掌握人工智慧以上的思考邏輯,不知道還能期待什麼,成了年輕世代躺平的焦慮。

Millennials and Gen Zers are getting swindled by the biggest scam in higher education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