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對蔦屋書店或是其他「創業產業」有興趣的人,應該都對山口周不陌生。在之前風靡日本「美意識:為什麼商界菁英都在培養「美感」?」的暢銷書中,就已經寫得很清楚,商業界必須要更以感性與美學為新事業的基礎,並非只是數字、組織、架構的理性世界。
日文版新書「ニュータイプの時代 新時代を生き抜く24の思考・行動様式(出版社譯:)」也是依循同樣的路線,但是更積極的將商業人才分為兩類:舊人類與新人類。舊人類就是以古典商業邏輯所培養的專業經理人,目標管理、使命必達、有縝密的計畫能力、市場佔有率為主的思考模式。但是新人類反而是以問題為主、找尋每個問題背後的意義、從小實驗測試、並不遵從組織規則等等,看起來是所有組織最不喜歡的團隊,叛逆的總和。
對於台灣管理角度來說更是如此,不強調品牌獨創而是依靠大廠供應鏈的中小企業型態已經佔了所有GDP的82%,即使是現在流行的新創或是創意產業,也都不太尊重員工「個人」的思考,而是以老闆或是主管的意思執行,少有彈性進行實驗,這本來就是台日商業環境的差異。
另外一方面,「台灣新人類」與「日本新人類」的差別,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網路世界中更為強烈。
例如Youtuber或是Podcaster等等新職業的出現,滲透的強度與廣度就還是有文化上的差別,像是日本前幾大Youtuber都出現崛江貴文(前Livedoor)、西野亮廣(搞笑藝人,現創業家)、マコなり社長(創業家)等等的商業型Youtuber,內容幾乎都是要顛覆現在由商社與大製造業壟斷的現存體制,創造以個人創造為主的經濟環境,網路解放幾乎是一種邪教般的存在。但是台灣的Youtuber裡面,商業型Youtuber幾乎都是以股票市場、財務自由、被動收入、退休等等的主題輪流進行討論,非常少出現想要「叛逆」整個產業的人出現,這點其實觀察起來跟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還滿有關係的。
這也造成了看新人類這一本書的文化差異,即使知道感性與美,但是我們現在的經理人仍然還存活在80年代計畫經濟中,街道環境也是如此,更不要說教育體制也不太尊重個體。美感1.0移動到2.0遙遙無期的情況之下,要一下子跳到新人類的難度實在非常高,更何況是想要從製造供應鏈思維脫身,單靠美感生存,要養活自己的機率實在非常低。
不過,即使是這麼困難的環境(其實日本有些地方也一樣,好不到哪裡去),尊重多樣化思考已經是網路時代重要議題,這個時候新人類真的是多多益善,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