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設計:發生之前,復原之後

推特上已經有 #あれから10年(原來過了10年)的連鎖文,既然災害不可避免,個人使用的防災包已經成為家庭必備用品,更不要說許多災害時需要的公共衛生用品也已經是機構與組織的常備項目。

東日本大震災前一日談談災害設計再也理想不過。

為了防災、備災或是災後收拾的設計品不少,也因為災害不可預測的特性,許多設計品故意偽裝成為平常物件隱身在任何空間,像是 G-Mark 就以「常備設計(そなえるデザイン)」挑選許多日常生活中就能夠常備品作為緊急之用的設計。以日常、災害發生、救出、避難、恢復、復興等階段審視災害設計的範圍,發現許多平時就在使用的產品或服務,像是大家熟知的東京防災系列就不用提,連富士通的放射線監視系統、神戶市海嘯網路服務、集合10萬人智慧的居住使用說明書等等不僅僅是在日常生活就已經很有用,災害時更能發揮力量。

許多防災用品也是顯學之一,EVACUATION 針對災害來的時候,穿鞋走出房子或許會踩到地上突起的釘子受傷,做出來的新型避難鞋設計,底部能夠防水止滑之外,也能夠避免堅硬物穿過。MDM也列出 7 個災害前必須要準備的項目,包括設定離線的Google Map、常常準備行動電源、或者是設定家人也能使用的密碼等等,非常實用。更有許多這裡未列入的物品,都在災害發生之後能夠協助人們度過許多未知日子。

早稻田大學也整理震災 10 年紀錄網站,詳細記錄當天有 3,000 人夜宿大學內、震災後學校準備了 7 萬份緊急食物、 3.52 億學費減免、2.15 億學校救助金、派遣 642 次(8,749名)人員去災區、整理 10 條學生災區守則(實在非常讓人深思)等等,後續從大學的角度進行不少研究推進活動,也讓震災不僅僅是危難,而更具有實質教育意義。

如果我們能平常就建立災害意識,而不是發生災害才來找解決方法,才是災害設計的最終目標吧。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