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 終究會獲得成功

Vision Pro 再過幾週就會交付到人們手上,大部分的人只會理解到這是一台虛擬實境裝置,更有想法的人也許會幫它寫幾個應用程式,或者是各自分享觀看經驗。不過,對於我來說,這不僅僅是虛擬實境裝置,或是所謂的空間經驗,而是走向人類極限想像力極限的入口。

不管是洞穴壁畫,或是星際大戰電影裡的環景駕駛艙,人類藉著越來越細致的空間描寫展現對於「全象(Panoramas )」的熱愛。由1794 年蘇格蘭的畫家巴爾可(Robert Barker)首創環景畫一詞,他在圓筒型的巨大帆布畫上廣闊的野外風景,引起人們驚呼,爭先恐後的走上高台,試著「遠望」幾百公尺的風景。1799年第一個環景館在巴黎開幕、1800年代持續在歐洲各地增加,到了 1890 年延燒到歐洲本土之外,日本淺草與上野地區也都出現環景館。

環景館的出現讓人發現,即使在完全密閉的環境中,視野仍舊可以無限寬廣。此時,人類的空間感完全被技術屏蔽,身體介入到一種擺脫肉身的效果,賦予想像力的勝利。不只是環景館,也擴張到天文台的屋頂,或是卷軸畫法。而且,環景畫內容也隨著時代演進,風景畫看膩之後就換成軍事演練,只因當時拿破崙掌握歐洲絕大部分軍事權力。這也形成商業勝利,滑鐵盧戰役的全景畫特別成功,讓他賺取近 10,000 英鎊的收入,在當時可是一筆大錢。

不過,環景館的缺點是靜止影像,直到動態影像(電影技術)的成立,環景館才漸漸沒落。

Moving Panorama by John Banvard. (1799)

回頭來看 Vision Pro,它具有跟過去運算平台未能達到的兩種技術革新:第一是環景效果與空間運算將帶給人類想像力的無限延伸,就像是環景畫帶給當時仕紳階級的震撼,敘事方式會完全改變。這帶到第二點,內容將不再是靜止的書,圖片或文字的敘事方法會逐漸沒落,就像 Apple 提出多視窗的表現方法,可能最後跟生產力沒有甚麼關係。

目前可能成功的內容方向為演唱會、運動賽事與沉浸式體驗相關,就像是滑鐵盧戰役一樣,具有故事性的動畫當會佔領大部分的內容。此外,如果我們比較起類似的體驗,像是看一場演場會得花上一萬多塊不只,或者是體育賽事也需要開車過去現場觀看。想想看 Taylor Swift 演唱會的 Vision Pro 可能也才幾百塊,而且台灣還看不到,得要飛到其他國家去看,省下來的費用也滿可觀的。如果是棒球、足球或是體育賽事的迷更好了,好位子的季票一年也得要好幾十萬。如果買了 Vision Pro 有機會做到完全沉浸體驗,而且價格也不貴,十場演唱會票價而已,的確是滿有機會取代現在的現場感。

Vision Pro 空間媒體的新應用則還沒開始,或者是說,我們可能都嘗試過一輪才知道這是什麼。就像是 iPhone 第一代出來的時候,工程師只會拿來打開後方 LED 燈當作手電筒,根本想不出 Uber、Aribnb、Facebook 或是 Netflix 等應用。這不是以前的工程師比較笨,而是第一次知道有「移動網路」還沒開啟想像力。

所以我覺得 Vision Pro 終究會成功。

時間將證明人類想像力可以獲得最後勝利。

找尋更多未來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請我喝杯咖啡

再生式企業特集